長江大保護展區中,3D沉浸式視頻《綠色發展的長江之歌》,讓海內外參會代表仿佛置身萬里長江畫卷之中;都江堰沙盤展示著千年古堰潤澤天府之國的奧秘,吸引了觀眾目光;不遠處,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小浪底工程等“大國重器”模型前,更是人頭攢動……
這些場景,發生在第18屆世界水資源大會中國治水成就展現場。
當前,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加劇的雙重作用下,全球普遍面臨水災害頻發、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水安全問題,來自中國的治水經驗和治水智慧,受到參會代表的廣泛關注與贊譽。
國際水資源學會執行辦公室主任卡勒姆·艾瑞克·克倫齊說:“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很多國家渴望實現的。這次世界水資源大會有來自60余個國家的代表來到中國,他們非常有興趣學習中國提供的治水經驗。”
維護河流健康生命
為大江大河治理樹立典范
水是萬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確立國家“江河戰略”,我國大江大河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徙、善決”著稱,而今天,黃河逐漸成為一條安瀾之河、利民之河。“黃河流域近年來的治水成效充分表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是解決水安全問題的新的治理之道。”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祖雷鳴說。
針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這個最大矛盾,祖雷鳴說:“過去十年,黃委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基礎,行政、法律、工程、科技、經濟手段并行并舉。黃河實現從不斷流向全河生態調度的跨越,邁上幸福河建設的新征程。”
“黃河治理持續了幾個世紀,如今黃河治理保護更加注重實現人、河、生態的和諧共生,確保河流健康,以及保障農業和工業用水安全,數字孿生黃河建設也取得了積極成效。”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學會主席菲利普·顧博維爾由衷地稱贊中國在黃河治理保護上取得的巨大成效。黃河是全世界治理難度最大的河流之一,黃河治理保護的成功實踐,為世界大江大河健康無恙、永續造福全人類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中國把在大江大河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經歷和經驗分享給世界,以支持全球淡水生態系統建設工作。”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克斯滕·斯海特說。她呼吁世界各國攜手共同推進水資源領域合作,始終致力于保護河流、湖泊和濕地健康,實現水“利”萬物。
乘勢利導因時制宜
分享傳承千年的生態治水之道
“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都江堰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剛剛獲得“周文德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夏軍稱贊道。
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習近平總書記贊譽都江堰是“因勢利導建設的大型生態水利工程,不僅造福當時,而且澤被后世”。
“都江堰灌區覆蓋四川40個縣(市、區),灌溉面積1133.2萬畝,養育著2800萬人,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生產總值,是四川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頂梁柱和壓艙石。”四川省水利廳副廳長王華說。
千年古堰何以歷久彌新、持續帶來豐饒富足?答案在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000多年來,都江堰管護者始終遵循‘道法自然、因勢利導’的治水理念,在應對自然挑戰和謀求自身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互促進。”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朱澤華說。
都江堰的生態治水之道,既體現在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精妙的工程布局和特有的堰工技術上,也蘊含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澤被蒼生、造福萬代”這些深厚的中華水文化中。傳承千年的都江堰生態治水之道,讓來自國內外的水資源管理部門、涉水國際組織、水利科研機構與會代表,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中國治水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意大利亞平寧流域管理局總工程師馬可·阿西里說:“中國的治水實踐告訴我們,保護環境不會阻礙經濟增長,我們必須轉換思路,將其當作促進發展的機遇。”
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秘書長阿什萬·潘迪亞感慨:“都江堰是一項規模巨大的生態水利項目,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其中蘊含的很多智慧值得學習,對全世界都很有借鑒意義。”
用水權創新改革
為激活鄉村“沉睡”資產提供參考
“浙江安吉對農村集體山塘水庫水資源進行價值轉換的路徑,對我們這樣擁有豐富水資源但利用率不高的國家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和學習價值。”9月12日,在浙江省安吉縣專場會議上,塔吉克斯坦總統辦公廳首席專家達勒·薩法爾佐興奮地說。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安吉縣近年來深化用水權改革,逐步探索出“確權發證、價值核算、流轉開發、收益分配”的水資源價值轉化路徑。安吉縣政府黨組成員肖家青介紹,安吉通過頒發取水許可證的形式,對農村集體山塘水庫水資源進行確權,再以用水權價值評估辦法對相關水資源價值進行估值,然后依托生態資源資產線上交易平臺“兩山合作社”開展水資源交易等,讓“沉睡”的農村集體山塘水庫資產得到高效利用。
這一改革,破解了長期以來農村山塘水庫確權發證的難題,促進了用水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也探索和創新了用水權價值的評估方法,為交易、質押或擔保等提供基準價值參考。
“安吉縣389座農村集體山塘水庫30年的用水權總估值高達174億元,目前已有22座農村集體山塘水庫對優質水資源進行了開發,實現價值轉化超2億元。”浙江省水利廳副廳長吳宏暉說。
安吉的這一創新實踐,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華代表處助理代表兼民生與社會發展組主任張衛東的高度評價:“安吉的創新實踐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聯合國的全球發展網絡,UNDP愿意與浙江安吉開展合作,借助全球網絡向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這一成果經驗,加快推動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涉水目標的進程。”
“我要把安吉的經驗帶回塔吉克斯坦,推進國家水利與綠色發展事業。”達勒·薩法爾佐期待能有機會帶著塔吉克斯坦的水利人到安吉現場學習調研。
以流域為單元系統治理
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
用好東江湖“冷水”發展大數據產業,用地下“熱水”開發溫泉康養產業,用“碧水”吸引6000萬人次旅游……在“變化環境下的‘水資源—經濟(農業、工業、城市等)—生態’紐帶關系”全體會議現場,湖南省郴州市委書記吳巨培講述的郴州故事,吸引了海內外與會代表的關注,他們用各種文字記錄下了郴州的治水“密碼”。
“自2019年開始,郴州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在4年多的探索實踐中,初步打造了系統解決水問題的‘水立方’模式。”吳巨培說。
何為“水立方”模式?郴州以流域為基本單元,把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產業、水文化、水科技、水管理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和謀劃,“八水共治”全方位立體式管水治水護水。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認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的“郴州模式”,對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郴州的治水實踐,也得到了湄公河委員會秘書處首席執行官阿努拉克、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助理教授巴塞爾·達赫等與會代表的一致肯定。他們表示,中國的成功實踐說明,應對氣候變化的正確行動能夠改善人水關系,創造新的向好驅動力,在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
郴州“水立方”模式,是湖南在豐水地區探索節水新路子、推動水資源利用方式實現深層次變革的一個縮影。“我們堅持把節水作為解決全省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之策,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推進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安全利用水平不斷提高。”湖南省水利廳廳長羅毅君說。2022年,湖南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較2012年下降51%和75%。
第18屆世界水資源大會科學委員會聯合主席石秋池,對湖南省和郴州市推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的探索寄予厚望。“希望湖南省和郴州市以更廣的視野、更新的思路、更實的舉措推進人水和諧發展,為加快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涉水目標貢獻郴州經驗、湖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