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態環境系統中最活躍、影響最廣泛的要素,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且重要的戰略資源:水,價值連“城”。
7月12日,以“水——生命之源發展之基”為主題的2023青島國際水大會正式開幕。大會由中國科協指導,青島市政府主辦,世界水理事會、中國水利學會、山東省科協支持,青島市科協、青島市發展改革委、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青島市水務管理局、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會、青島阿迪埃脫鹽中心承辦。
圖片
9大主題板塊,50余個專題分會場,云集國內外2600余位水處理行業領袖、專家及資深人士、450余份權威專業報告……全新升級的規格配置再樹行業風向標。
開幕式上,2022年重點用水企業、園區水效“領跑者”發布。
圖片
自2006年以來,這個水行業的年度盛會已逐漸成長為亞太地區知名國際會議品牌,更打造出先進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的科技創新和行業發展綜合交流平臺。而為應對新常態、新形勢下不斷涌現出的新議題,本屆大會又做新突破:
依托專業的技術指導和強大的客商資源,今年大會首次實現以展帶會經費完全市場化運作;打造2023青島國際水展,將會議與展覽有機融合,實現“會議+展覽”的精彩聯動。
圖片
市場供需就是最高效的配置手段,全球“水”領域的“最強大腦”正凝聚合力回應時代之問:
干燥、高溫、颶風,全球極端天氣頻發,氣候變化誘發的水資源重新分布或將進一步激化供需矛盾。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有2300立方米,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眼下全球干旱加劇,如何攻克“水資源匱乏”需要更開放的心態和更緊密的合作。
圖片
2022年,國家委以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的重任。無論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還是推動傳統支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發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筆。
這其中“強龍頭”青島自是責重在肩,而青島又恰是北方極度缺水的城市之一,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為186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9.5%。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先要破題水資源短缺。
時代之問,亦是發展之問。以“水”為媒,為期3天的“頭腦風暴”即將做出“最優解”。
NO.1
水資源,精打細算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發展的命脈。30多年來,借由引黃濟青、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工程,“客水”暫時緩解了青島資源性缺水的困局。但面對千萬人口、特大城市的城市發展規劃,“用水剛需”仍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按預計,到2035年青島年需水量將增加到13億立方米;而2022年青島城鎮供水量為7.2億立方米,存在6億的缺口。
憂的是,青島近年來平均降水量僅為687.5毫米,其中汛期降水約占全年降水的70%。加之河流源短流急,使得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較大;但喜的是,近年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理思路下,城市水資源配置正在不斷優化。以海水淡化為例,2022年全年青島海水淡化年利用量預計已超過3000萬立方米。
圖片
作為國內最早開展海水綜合利用、最早制定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城市,青島首個海水淡化工程自2013年始就已實現正式供水。未雨綢繆、先行起步之下,近年來青島在海水淡化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方面取得快速進展,是國家海水淡化試點城市。
本屆大會還設置了現場觀摩環節,與會嘉賓將參觀目前國內最大的海水淡化市政供水示范項目——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廠擴建工程。
2017年該項目一期滿負荷達產,以雙膜法海水淡化技術實現日產10萬噸淡化水,海水進廠僅一小時即可變成“礦泉水”,淡水回收率為44%;擴建工程則是于去年5月完成設備聯合調試,并直接將日化產能提升至20余萬立方米,占全國海水淡化產能的近1/7。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解決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人多水少的問題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這也正是青島國際水大會重點聚焦的方向之一,多管齊下、多措并舉,以大會為平臺征集更多節水、污水處理、海水淡化等方面的可行方案和項目需求,為探尋“補水”之策發出“青島先聲”。
NO.2
水科技,創新驅動
在同期舉辦的青島國際水展上,本屆大會有一處別出心裁的設計——展館間專辟一處“產學研創新技術交流合作發布會”,發布當前水處理行業最新、最尖端的技術,展示最先進的產品和設備。
這個自從2011開始就開辟出的高端研討專場和企業洽談專場,今年穩占C位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大會將深度釋放平臺效能,為科研機構和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的橋梁,促進水資源開發利用領域的學科發展。
圖片
經前期運作,哈爾濱工業大學馬軍院士團隊、河海大學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青島理工大學環境風險應急管控及污染處置團隊等發布方為大會帶來了全新研究進展和技術,并在現場進行專利推介,以現場來自產業鏈各個“點位”的專業觀眾了解行業最新動向,并促成合作、最終推動水業領域科技成果實現產業應用。
在青島阿迪埃脫鹽中心主任、河海大學教授郭有智看來,“政產學研用”是青島國際水大會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科學家來找到所需的企業家,企業家來找到所需的用戶,政府來找到行業發展的先聲,打通行業需求、暢通科研落地渠道是大會保持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從某種程度上說,對于與青島類似的資源型缺水城市,突破“水瓶頸”的傳統方式基本已開發至極致。尤其是在全球變暖、氣候頻變的當下,調水難度越來越大、路徑越來越遠、成本越來越高,為防無水可調之時,必須另尋“開源節流”的良策。而不管是淡化海水的“開源”、還是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節流”,都高度依賴科技。
圖片
仍以海水淡化為例,反滲透膜、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三大核心裝備材料的運行效率、可靠性和穩定性上,國內現有產品與國外先進產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甚至一些裝備仍主要依靠進口。
本次論壇主會場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就做了關于卡脖子技術應對策略的報告分享。膜技術是世界范圍內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的先進水處理技術之一,中國膜產業也已進入規范、有序的快速發展期,其對關鍵核心技術的需求前所未有。
圖片
而青島國際水大會恰是這樣的平臺,源源不斷地為城市導入全球水業優質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
2012年,中國濃鹽水綜合利用創新戰略聯盟成立;2015年,全國凈水行業產業聯盟成立;2017年,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2020年,中國節水與水處理工業高質量制造產業聯盟成立……這些平臺在突破相關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著有力的發展支撐。
NO.3
水經濟,共富之道
于城市而言,高端國際會議是青島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構成,對于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具有顯著的乘數效應;于企業而言,大會更意味著實實在在的合作機遇與市場空間。
在經典論壇板塊中,“工業節水、污水資源化與工業園區綠色發展”吸引了眾多企業駐足。這不僅是水資源優化利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領域,更對青島當下以“園區化”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起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新增專場中,“含重金屬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工業水效提升交流會”等論壇也緊緊圍繞“碳中和”和“近零排放”提供企業節水降損的新角度、新思路;
圖片
在線下展會,無論是傳統的膜技術與設備展區、泵管閥展區、污水處理展區,還是近年新興的智慧水務展區等,都匯集了大批行業翹楚。600+一線品牌企業攜手亮相,眾多頂尖的水處理產品與技術同場競技,為吸引潛在客戶提供了豐富場景。
來自北京的金科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是青島國際水大會的老朋友了。這家做水深度處理和廢水資源化的企業參會六年,就是奔著大會的平臺效應而來。既“精”又“專”的辦會準則聚集了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和最對口的買家,此次他們帶來了最新的產品——針對工業園區及城市污水轉化為新生水的技術尋求合作機遇。
參展的本地企業中,海納云智慧水務解決方案憑借其在物聯網、大數據、算法等方面的優勢,吸引了不少下游需求方駐足,城市水務局、住建局、水務公司等就是看準了海納云物聯網整合的高效率和大數據分析的超強能力。
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大會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加拿大工程院、美國人類生態研究院、世界水理事會、歐洲脫鹽學會等國際知名組織機構先后集聚島城,導引國際合作方和國內企業進行雙向技術輸出。
在城市級平臺的助力下,企業有了更多品牌宣傳、技術推廣、項目合作的機會,科研機構與市場主體的對接也打開了更大的合作空間。盤活水資源、發展水經濟,價值連“城”,青島正匯聚更多的智慧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