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供水新聞
 
供水新聞

陳吉寧:水環境監測應入國家生命線工程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8-07-11  來源:科學時報  作者:陳歡歡  瀏覽次數:606
    汶川地震后,當地的環境安全狀況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如何開展自然災害后的環境安全應急處理?

    近日,剛從汶川地震災區回京的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在2008年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總結了災區災后環境監測應急工作的經驗。他表示,本次地震災害除了對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相當大的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尤其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是重創性的,帶來的長期環境影響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監控和評估。

    陳吉寧建議,應將水環境監測納入國家生命線工程。

    基層軟硬實力受損

    汶川地震使得幾乎所有的生命線工程都遭到了重創,通信中斷、電力中斷、信息中斷、交通中斷,給搶救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也給水安全保障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比如地震之后,曾有謠言說飲用水源地受到污染,老百姓因此瘋狂地存水,導致水廠幾乎到了無水的境況。陳吉寧表示:“水安全保障工作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據陳吉寧介紹,地震之后,當地與水安全相關的軟實力和硬能力都遭受重創,基層的環境監測設施能力受到嚴重破壞。據悉,當地損毀監測監察儀器設備達9955臺套,有關的檔案材料、企業排污狀況等信息受損,全省環保部門目前估算損失約在15億元以上。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和供水設施也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汶川、茂縣、北川供水設施幾乎完全損毀。

    同時,雖然監測能力受到嚴重損害,但有限的資源和人員還要投入到搶險救人的工作中去,無暇顧及環境監管和供水安全的問題,這也給震后的環境監測帶來一定影響。

    據介紹,汶川地震災區所處地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水資源核心區,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水源補給區,同時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護區,有幾十座梯級水電站和大大小小上百座水電站。另外,該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地震發生后,一些化工廠也面臨著應急處置的問題。

    不過,雖然這些情況為災后水安全保障帶來巨大壓力,但實際情況則是有驚無險。他說:“這次地震之后地質災害很頻繁,分布廣、余震多,為搶險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各種潛在的危機不斷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今天我們回頭看,雖然生態系統受到重創,但是環保部門和建設部門在這次抗災過程當中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是很合理的。”

    過渡期監管遇難題

    陳吉寧表示,應急情況可以分成應急期、過渡期和重建期三個時期,不同的時期,水環境安全問題表現是不同的,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在應急期,陳吉寧說,中國近10年來桶裝水產業的足夠發達使得非規模性的臨時用水得到了滿足,但是,要確保幾百萬人口的飲用水安全,首要任務就是要確保大規模飲用水源地安全。其次是防止化學污染,防止化工廠出現事故或者事故出現之后污染物進到水源地。第三,對量大面廣的污染問題進行及時的監控和處置。

    “過渡安置期的首要任務是防止降雨導致的次生環境污染。”陳吉寧說,地震災區有2000多個醫療點,估計災區醫療廢物產生量約為每天36噸;生活垃圾每天約5000噸;大量死亡的動物和牲畜的無害化處理基本以掩埋為主;用于防疫的大量敵敵畏等消殺劑基本是在水源地區域使用。
 
    不下雨則已,一降雨就會隨之產生一系列問題。 
    
    陳吉寧同時指出,由于基層環境監測設施的損壞,過渡期面臨著監管不到位的問題。他表示:“恢復生產之后,由于環保設施的損壞,造成監管不到位,也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目前災區縣級以上的集中供水基本上都能保障,但基本是分散式供水,監控很難到位,也沒有技術力量能夠覆蓋。”
同時,陳吉寧表示,當地基本使用壓井,這些壓井大量都損壞在廢墟中,如何保證村鎮以下小型的供水設施將成為突出問題。
在重建期,主要會涉及到產業調整,水電站、化工廠的建設以及環境設施標準等問題。

    決策對科技界提出要求

    在人力和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開展災后環境監測,令陳吉寧不禁感慨:在有限的監測和應對能力條件下,如何保存隊伍、保存資源、科學決策成為科技界的一個重大任務!

    地震災區使用了大量沖鋒舟運輸人和物資,經常發生翻船,翻船之后所攜帶的油就進入水中。另外,紫坪鋪水庫由于放水過快,而沒有采取適當的措施,大量的漂浮物滯留在水面上,使得水表面看起來非常不安全。

    陳吉寧由此提出:災后采取應急措施時,應系統全面地考慮問題,要跟其他部門的戰略有機結合起來,使不同領域的工作能得到系統、全面的安排。他說:“地震發生之后,全國人民都很關注,業界很多專家和技術人員也會從各自專業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案,但有相當一部分問題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比如說地震一發生,有的企業捐污水處理設施,但污水處理設施在那個時期不是最重要的問題。災后實際發生的問題跟想象中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陳吉寧指出,災后最需要的是實地考察和科學分析為決策提供依據。

    “其次要保證信息公開。”陳吉寧說,信息公開是開展有效救援的基礎,全面準確地把握災情才能及時提出判斷。“比如災區的消殺劑用量到底有多少?這關系到如何保護水源地的問題,關系到水廠提什么樣預案的問題。我們要判斷這些消殺劑進到水中是什么樣的狀態,降雨是什么狀態,不降雨是什么狀態。只有了解這些情況之后,下面才能作出比較好的預案。”

    他同時希望能有一種更好的機制傳遞應急信息,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決策的正確性。

    最后,陳吉寧提出,應把水環境監測納入到國家的生命線。他說:“我們過去對水環境安全不重視,大災發生之后監測跟不上,很多指標的監測很難開展。現在看來,應急水安全技術的研發儲備還是明顯不足,尤其是裝備產業化方面有很大差距。從應急的角度,應當把監測能力,不論是政府的還是企業的,納入到生命線這樣一個水平,才能確保監測能力能夠及時恢復、及時投入使用。”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