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浚縣3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方夏糧喜獲豐收。
王莊鎮劉井固村服裝車間的建成讓農民掙錢顧家兩不誤。
日前,從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省鄉村振興局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通過核查核實,經綜合研究分析,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批準國家和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掛牌督辦縣浚縣摘牌!
捷報傳來,浚縣上下備受鼓舞。災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浚縣縣委、縣政府把應急搶險救災與防止因災返貧致貧同步安排、同步推進,把動態識別與受災群眾災情核查同步部署、同步開展,把動態幫扶與災后恢復重建有機結合、同步實施,各級幫扶干部吃住在一線,舍小家、顧大家,為的就是不僅要讓受災群眾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還要讓他們過上比災前更好的生活。
浚縣的成功摘牌,無疑是對全縣防止因災返貧致貧工作的最大認可。而這一切還要歸功于浚縣積極構建的“八大體系”:
——構建協同高效組織指揮體系;
——構建精準識別動態監測體系;
——構建綜合施策、精準落實的幫扶體系;
——構建災后恢復重建與鞏固成果、鄉村建設有效銜接體系;
——構建特色鮮明、支撐有力的產業體系;
——構建提升技能、穩崗增收的就業創業體系;
——構建程序嚴格、穩慎精準的風險消除體系;
——構建黨建引領、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在“八大體系”的加持下,浚縣上下一心、踔厲奮發,沒有一戶群眾因災返貧致貧。他們充滿深情地說,堅決守牢防止因災返貧致貧底線,浚縣做到了!
關鍵詞:高位推動、組織指揮、全員參與
2021年7月,浚縣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澇災害,全省啟用的8個蓄滯洪區浚縣占5個,受災人口達到49.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6.4%,直接經濟損失235.5億元。
災情發生后,省市領導高度重視浚縣的防止因災返貧致貧工作。省委、省政府建立了省級領導干部聯系掛牌縣制度,出臺了含金量很高的18項幫扶政策。
市委、市政府組織6個區結對幫扶受災重的6個鎮,派出96家市直單位結對幫扶96個村,先后出臺了10條幫扶措施,給予了浚縣最大支持和幫助。
浚縣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重大政治和第一民生,以開展“十崗同責”“十大行動”的“雙十”攻堅行動為抓手,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我縣專門出臺了《浚縣防范化解因災返貧致貧風險專項工作十級崗位責任清單》,明確縣委書記、分包鎮(街道)縣負責同志、鎮(街道)黨(工)委書記等十級崗位職責,確保責任落實橫向到底、縱向到邊。”浚縣鄉村振興局局長鄒仲卿介紹。
另外,為了實現幫扶工作全覆蓋、無死角,浚縣堅持全員參與、全力以赴,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指揮長、縣長任第一副指揮長的指揮部,建立“1+17+13”指揮體系,78名駐村第一書記、457名包村責任組長全部下沉,2059名幫扶隊員開展結對幫扶,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盡銳出戰的工作格局。
關鍵詞:精準識別、動態監測、應納盡納
想要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就要精準識別人民群眾的需求,及時把握人民群眾的新需要、新訴求、新問題、新期待。
為此,浚縣突出“早”和“快”,在做好日常動態監測的基礎上,針對洪澇災害的影響,實行“115627”精準識別工作法,最大限度地實現早發現、早納入,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全縣共納入監測對象3350戶10594人。
何為“115627”精準識別工作法?即開展一次全面排查,優化一個先行救助程序,綜合運用網格化排查、部門篩查預警、受災信息比對、村民自主申報、干部懇談研判五種方式,重點關注六類特殊群體,優化識別程序和民主評議兩個程序,做到“七個必納”。
其間,浚縣采取“村民小組(自然村)—村—管理區—鎮(街道)”逐級排查上報的方式,對全縣457個行政村和所有農戶受災情況進行詳細深入排查。
浚縣對所有因災導致生活困難的群眾,實行先行救助后履行程序,全面落實災后救助、臨時救助等相關政策,確保各項救助政策第一時間落實到位,困難群眾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有效幫扶。
各級幫扶干部及相關行業部門形成合力,每月開展“敲門行動”,每周開展一次數據信息比對,每日將農業、林業、畜牧業和家用電器災情核查情況向受災鄉村反饋,發放《致所有農戶的一封信》,將幫扶責任落實到人。
關鍵詞:綜合施策、精準落實、應享盡享
為了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浚縣堅持把政策落實作為防止因災返貧致貧工作的底線任務,緊盯“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核心指標抓幫扶,精準高效落實應急救災政策抓幫扶,實行“一網兜”保障抓幫扶,確保各領域救助政策及時落實到位。
“房子都整修好了,重新鋪了地板磚、粉刷了墻面,都是揀最好的材料用。現在看起來跟新房似的,比受災前住得都好。”浚縣新鎮鎮王馬湖村村民王國玉看著自家維修好的房屋喜上眉梢。
為把洪澇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浚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住房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采用“三種模式”,原址重建6209戶、貨幣化安置2617戶、集中安置256戶。
為了保證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浚縣抓住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與我市進行戰略合作的機遇,實施了總投資10.2億元的農村“四化”供水項目,全面推進農村供水工程規模化、建管市場化、服務標準化和城鄉供水一體化。
洪災無情人有情。為了減輕受災群眾的生活負擔,浚縣實行先行救助政策。救災期間,該縣按照每人每天150元的標準,為分散安置群眾發放緊急生活補助金4.1億元。
同時,災后因災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暫時無房可住的受災群眾,按照每人每天30元標準,發放為期3個月的過渡期生活救助資金4005.7萬元,保障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過程中,浚縣將幫扶的重點放在特殊群體上。
在幫扶過程中,該縣按照“應保盡保、動態調整”的原則,將“因病因殘家庭致貧返貧”作為兜底保障重點,采取“兩擴兩提一轉”措施,低保標準由年人均4560元提高到5040元,特困供養標準由年6300元提高到6552元。
另外,浚縣實行“兩辦兩促一改”,新辦理殘疾人證1979份,為83戶重度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做到了應辦盡辦、應改盡改。
關鍵詞:災后重建、鞏固成果、鄉村建設
“前年大水進村,我們和村民一起沒日沒夜地守在大堤上,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如今加固護村堤、完善雨污排水管網,一個個水利修復項目的完工,必將潤澤民生幸福來。”浚縣新鎮鎮邢固村駐村第一書記萬灝感慨萬千,災后恢復重建為村里帶來了巨大變化。
的確,此次洪澇災害造成浚縣大面積村莊被淹,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迫在眉睫。
“近一年來,我們堅持把災后恢復重建作為防范化解因災返貧致貧風險的主抓手、主載體,加快進度、提升質效,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迅速恢復到災前水平,推動了鄉村建設實現大提升。”浚縣發改委主任馬文發說。
浚縣扎實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改造縣鄉道路186公里、通村公路489公里,修建農村公路460.1公里。2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率達到100%,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100%。
針對農村基礎薄弱的現狀,創新采取“政府投、群眾籌、鄉賢捐、企業幫”的方式,對184個村背街小巷、村組道路進行硬化,共硬化村內路面492.6公里。
全縣投入資金4.8億元,實施82個村的鄉村振興PPP項目和美麗鄉村示范縣項目,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同時,該縣堅持把公共設施建設作為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能力的關鍵,按照“資源共享、提升效能”的原則,改擴建寄宿制學校25所,完成災后修復學校285所。
浚縣高質量建設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全力推進醫療機構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實施125個村集體衛生室及5個鎮衛生院災后重建項目,組建了2家緊密型醫共體,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加強。
全縣堅持以治理“六亂”、開展“六清”為重點,創新開展“一宅變四園”行動,鼓勵群眾把房前屋后和空置院落建成“小花園、小菜園、小游園、小果園”,創建“五美庭院”3.2萬戶。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浚縣成功入選全省首批美麗鄉村建設重點縣。
關鍵詞:特色鮮明、產業興旺、提質增效
為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浚縣堅持把恢復產業發展作為增加群眾收入的重要途徑,加快推動災后產業恢復向產業興旺轉變,全縣呈現出“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嶄新局面。
“2021年洪災時,地里水深近2米,麥播晚了1個多月,弱苗也偏多,想不到今年的小麥平均畝產能達到1300多斤,每畝地能增收近200元。”從秋糧絕收到夏糧豐收,浚縣種糧大戶付太華的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
為了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浚縣創新“專家服務+技術支撐+統一管理”模式,成立11個專家服務組,開展“科技壯苗”專項行動,對晚播小麥進行統一藥肥管理,在遭受特大洪澇災害的情況下,2022年夏糧凈增產1400噸,總產值較2021年增加約6.3億元。
為了促進涉農企業盡快復工復產,浚縣大力開展“百人幫百企”活動,牢固樹立“企業有難題、政府有行動”的理念,成立6個工作專班、12支專家服務組和573名服務管家隊伍,出臺涉及技術服務等6個方面政策,先后幫助受災企業爭取項目資金3837萬元、辦理貸款5.9億元。
同時,浚縣大力實施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工程,按照“產業富民強村”思路,創新聯農帶農機制,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培育了豐盛農業、綠源農牧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了善堂花生、小河白菜、新鎮黃淮肉羊等一批特色種養業,帶動6.5萬戶農戶年均增收約3000元。
該縣還借力京東、極兔、韻達等物流龍頭企業,建成1個縣級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1個縣級倉儲物流配送中心、7個鎮級電子商務綜合快遞服務站和372個村級電商快遞便民服務站,產業興旺局面逐步形成。
關鍵詞:提升技能、人人持證、戶戶增收
“以前沒有技術,收入低,人社局讓我免費參加了焊工培訓,拿到了焊工證,還幫助我在縣城找了一份穩定工作,月工資7000元多。”王莊鎮郭新寨村監測對象陳福興告訴記者。
浚縣堅持把穩崗就業作為防止因災返貧致貧的重要舉措,著力解決因災就業不穩等突出問題,精準摸底、精準持證、精準就業,真正讓群眾端穩“就業碗”,吃上“技能飯”。
通過深入開展“人人持證、戶戶增收”專項行動,浚縣開展一二三產特色培訓、非遺品牌培訓等六類培訓,打造了“中原好焊”“黎陽月嫂”等一批省級人力資源品牌。全縣共培訓20.1萬人,具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實現培訓全覆蓋,持證后就業12.09萬人,就業率達96%。
該縣按照“多渠道抓對接”“針對性送崗位”原則,開展了“以崗定人、按需定員、技能上崗”等活動,向外省知名企業輸送技能人才2.3萬人,有序推進“穩就業、促增收”專項行動的扎實實施。
為了進一步強化“優化就業服務”專項行動,該縣建立免費培訓持證資金保障機制,從再就業資金中提取15%用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并建立勞務輸出保障機制,制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職業介紹補貼政策,每輸出穩定就業一人獎補300元。
浚縣在建立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機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033萬元的同時,還建立了跨省、省內勞務協作機制和外出就業激勵機制,發放省外務工交通補貼96萬元,幫助2.4萬人通過勞務輸出協作實現就業。
據初步統計,2022年浚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4%、高于全省平均值1.1個百分點;脫貧戶人均純收入增長19.1%、高于全省平均值6.7個百分點;脫貧戶人均純收入相當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增加了6.51個百分點,實現了“兩個高于一個增加”的目標。
關鍵詞:程序嚴格、穩慎精準、應消盡消
浚縣不斷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嚴格消除條件,規范標注程序,結合監測對象實際情況,實施“351”工作法,筑牢風險消除保護線,確保風險消除實事求是、穩定慎重。
“351”工作法即:堅持“三個不消”,嚴把“五道關口”,強化“一月一回訪”,擴大防返貧致貧“截流面”。
——堅持“三個不消”。對整戶無勞動能力的監測對象,對幫扶措施到位、收入明顯增加但風險點尚未消除的監測對象,對納入時間不足半年、雖然風險點消除但幫扶措施仍需持續鞏固的監測對象,原則上不進行風險消除,確保受災困難群眾得到持續有力的幫扶。
——嚴把“五道關口”。嚴格把控收入、“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風險消除、民主評議和群眾認可“五道關口”,真正做到穩慎消除。
——強化“一月一回訪”。對所有風險消除戶,由幫扶責任人采取每月回訪的方式,逐戶逐人進行跟蹤核實,對新出現的風險隱患農戶,重新納入監測對象,實行動態管理、機動保障。
截至目前,浚縣已完成監測對象風險消除1967戶6892人,風險消除率達65.06%,因災返貧致貧風險全面消除。
關鍵詞:黨建引領、四治融合、人民至上
以黨建引領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一個“鑄魂、強基、融合、聚力”的過程。浚縣積極踐行群眾路線,強化系統治理,為抓好災后恢復重建、做好防因災返貧致貧工作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浚縣屯子鎮荊寨村,5名村“兩委”干部全部為女性,被村民親切稱為“五朵金花”,她們以創建“五星”支部為目標,讓村容村貌大變樣,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近年來,浚縣上下掀起了圍繞產業興旺星、生態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支部過硬星“五星”支部創建的熱潮。
該縣通過明確“1+2+10”創建工作思路,聚焦“一村一品”建設,打造了“泥塑小鎮”西楊屯村、“石寨部落”白寺村、“桃花深處”東海頭村等一批高品質集體經濟示范村,實現了黨建與幫扶雙促雙贏、齊頭并進。
為進一步夯實基層黨建根基,浚縣創新實施黨員聯系“十聯戶”代表、黨支部成員聯系“百聯戶”代表的“基層黨建1+1雙聯”工作法,形成發揮聯戶代表的“小”作用,解決基層治理“大”難題的工作模式。
浚縣將“美麗家園積分制”作為鄉村治理的一項有效舉措,首先在全縣26個脫貧村和43個擬創建“四星”級以上黨支部村推行“美麗家園積分制”工作法,通過以點帶面、漸次推進的方式,以“黨建+積分”為載體,以積分兌換物品為抓手,充分激發群眾共享共治的內生動力,讓“小積分”兌出“大文明”、兌出新風尚、兌出鄉村建設新風貌。
除此之外,該縣還積極推進“四治融合”治理模式,堅持“自治強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撐”,把鄉村治理由“村里事”變成“家務事”,由“任務命令”轉為“激勵引導”,由“要我參與”轉為“我要參與”,激活了鄉村治理一池春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干,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不懈奮斗,奮力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壯麗畫卷。”鶴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浚縣縣委書記王海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