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輪騰退整治后的太浦河。視覺中國供圖
(1/1)
執法 跨省聯合
“一河三湖”都有聯合河湖長制,目前一體化示范區內47條跨界河湖設置了73名聯合河湖長。與此同時,跨界聯合河湖長制正不斷復制推廣
數據 共享共治
綜合治理信息共享平臺已共享信息1300余萬條,基本實現水利、生態環境部門關于流域內重要河湖水文報汛數據、主要省界河湖斷面水質數據、藍藻及水草打撈量數據等十余類信息在線共享
產業 綠色升級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聯合印發,結合示范區整體進行考慮,尋找可推動、可發展的產業,其中不少鼓勵、引導等正向條款頗具開創性,盡可能吸引越來越多的綠色發展企業來到示范區
■本報記者 任俊錳
上海、江蘇、浙江交界處,是江南水鄉的典型場景——一條太浦河溝通太湖和黃浦江,流經之地,滬蘇浙的村鎮犬牙交錯;這一帶多湖泊,13平方公里的元蕩,10平方公里在江蘇蘇州吳江區,3平方公里在上海青浦區;60平方公里的淀山湖,3/4在上海青浦,1/4在江蘇昆山。
光打撈水葫蘆的問題就夠復雜了。以前,上海、江蘇、浙江各方都在這一片區域打撈水葫蘆,但就是撈不干凈,“上午水葫蘆在我這兒,但是上午不打撈。等著下午風向改變,會到省界的另一邊。”蘇浙界河兩側的村級河長坐在一起,兩人都有點不好意思:風把水葫蘆吹來吹去,當初責任也被推來推去。
為了解決水葫蘆問題,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行前夕,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聯合滬蘇浙水利部門、河長辦等建立起省際邊界地區水葫蘆聯合防控工作機制,至今已開展五次專項行動,每年累計打撈水葫蘆100萬噸左右。水葫蘆聯合防控也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的重點工作,示范區內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早已開展聯合整治。
以前沒人愿意管的事,現在跨省跨界的微信群里一聲招呼,大家搶著撈。省界上關于水的事,遠不止水葫蘆。這幾年,一系列改變正在發生。
聯合
2020年9月30日,滬蘇浙兩省一市生態環境、水利(務)局(廳),生態環境部太湖流域東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及示范區執委會等9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以下簡稱《聯保方案》)。《聯保方案》重在系統集成已有機制、促進各方同向發力。
《聯保方案》明確了建立聯合河湖長制、實施聯合監管機制、開展聯合執法會商、完善聯合監測體系、健全數據共享機制、深化聯合防控機制等6個方面的13條具體工作機制,將示范區和協調區范圍內47個主要跨界水體全部納入實施范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示范區初步實現了跨界區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態環境管控的無縫銜接,彌合了管理的真空地帶,推動了跨界河湖的生態共保、責任共擔和成果共享。
說起來簡單,但創新機制很難。比如,關于各項任務和工作“誰牽頭”的問題,協調了十多次,對于上下游之前提法的不同,示范區執委會只得當好“老娘舅”,尋求一個上下游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在一定時間段內推出既能落實落地又能推動一體化工作的文件。“一個方案文件,沒有一二十次對接,拿不下來。”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部副部長楊文敏介紹。
幾方聯手,省界上的水成了大家共管的水。
且看省界上的雪落漾。這個有著浪漫名字的湖泊,位于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以西,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毗鄰。2019年以來,青浦區金澤鎮、吳江區黎里鎮共同編制《雪落漾(諸曹漾)一體共治方案》,共同簽訂了《雪落漾(諸曹漾)聯保共治備忘錄》。
再看省界上的元蕩。2020年起,青浦、吳江聯動實施元蕩堤防達標和岸線生態修復一期、二期工程,已經貫通了17.5公里生態岸線;2023年,將實現元蕩岸線全線貫通。如今的元蕩湖邊,哪里分得清是上海還是江蘇,反正都好看,成為附近居民的熱門打卡地。
跨省聯合河湖長,在滬蘇浙交界處已經不新鮮了——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一河三湖”,都有聯合河湖長制,目前,一體化示范區內47條跨界河湖設置了73名聯合河湖長。與此同時,跨界聯合河湖長制正在不斷復制推廣,不僅江蘇蘇州吳江—浙江嘉興秀洲、上海金山—浙江嘉興平湖等跨界區域正在建立聯合河湖長制,江蘇南京和安徽滁州、馬鞍山、宣城等地也正跨省建立聯合河湖長制。2021年3月,全國層面的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
最新消息是,滬蘇浙相關各方正探索制定跨界聯合河湖長制的地方標準,有望在2023年內正式推出。楊文敏介紹,這個地方標準是“技術上的法律”,包括聯合河湖長的聘任、工作內容、問題處置流程以及智慧管理等方面,以期形成示范效應,提升整體管理水平,確保水生態穩步改善。
共享
這幾年,滬蘇浙省界上有一個明顯的趨勢,交界違法行為變少了,聯合執法等聯保共治機制形成良好效果。各方執法隊伍還在醞釀交叉執法,幫助查漏補缺,再也沒人隔岸觀火。
數字信息如何跨過省界,正被人們考慮中。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已實現以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一河三湖”為重點的主要水體,以及滬蘇浙省界重要水體水量、水質等信息的同步共享。數字信息跨越了省界,實現了共享。改變發生于2019年11月,當時太湖局牽頭建立的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信息共享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此舉也被時任上海市領導稱為“長三角水協作信息聯通的首次破冰”,要求“建好平臺、用好數據”。“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相關信息數據量不斷激增。”太湖局水資源節約與保護處處長陳紅表示,目前通過平臺已共享信息1300余萬條,基本實現水利和生態環境部門關于流域內重要河湖水文報汛數據、主要省界河湖斷面水質數據、藍藻及水草打撈量數據等十余類信息在線共享。
共享平臺上線后,各方也正持續對其進行優化、豐富共享內容。陳紅透露,今年還將開發出示范區“一河三湖”專題,將相關信息集納到一個界面,方便各方查看,真正服務預測和分析,而非只是“展示數據”。以“一河三湖”專題為例,以往這些數據都由各部門自己掌握,納入定期數據和自動站報送后,將及時支撐實時決策。其中,貫穿一體化示范區的太浦河上分布著上海金澤水庫和浙江嘉善—平湖水源地,總供水規模達431萬立方米/日,供水人口近800萬,供水安全保障責任重大。如今通過該共享平臺,位于太浦河下游的上海和浙江的水源地可及時掌握太浦河上游乃至太湖內的水質狀況,為飲用水安全保障留出了突發事件的決策和應對“提前量”。
省界上的水,還是上海、江蘇、浙江不少居民的飲用水水源地,大家都關心水的安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已建立跨界飲用水源聯合保護機制——各方以太浦河飲用水源聯合保護為重點,共同開展了聯合執法、聯合監測、應急協作等聯合行動,上游蘇州吳江區加大力度,持續開展流域工業淘汰更新和面源污染整治,協同健全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共治、水資源精細調度等工作機制,初步實現了跨界區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態環境管控的無縫銜接。水環境聯動保護、水資源精細調度的機制不斷健全,也為協同劃分國內首個跨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探索跨界飲用水水源聯合保護機制奠定了基礎。2022年8月,多方聯合簽署了《加強示范區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工作備忘錄》。
新變
以往,一些地方會將“傻大黑粗”的粗放型工業放在交界地帶。就在一體化示范區成立前,還有當地老百姓說:“你說什么地方最難管?一定是交界的地方,俗稱的‘三不管’地帶。”比如,以前吳江紡織企業密集分布在太浦河沿岸,原因無他——水運方便,污染嘛,大家一起擔著。但這幾年,吳江已開展數輪騰退整治,主打低碳循環化的工業園區正拔地而起。
有了好的水生態,不僅倒逼著產業升級,也讓綠色創新發展成為可能。
最新的消息是,1月9日,位于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的西岑科創中心項目啟動,全面進入開工建設階段。該項目分為東、西兩個片區,東片區為華為青浦研發中心,西片區為西岑科創園區。在華為等高端項目到來之前,這一區域作為生態涵養地,本地人都覺得,這地方只有綠色,很難發展。如今不一樣了,緊挨著上海青浦的浙江嘉善基于水生態的改善,于2021年起推出螢火蟲回“嘉”主題活動。隨著水質改善,游客可以在示范區內的村落住下,帶著家人一起劃劃船、散散步,晚上去看螢火蟲。
隔壁的吳江汾湖高新區不甘落后,開始在省界邊上的元蕩村、三好村、東聯村打造曲水善灣項目。項目規劃對重點村落進行示范化提升,將親子、度假、創意、集市等農文旅體驗功能植入村落,加快發展根植于農業農村、彰顯地域特色和生態產品價值的產業體系,將旅游品牌與農業品牌有機結合。2022年,曲水善灣項目建筑單體的春曉·水杉居摘得被譽為建筑界“奧斯卡獎”的Architizer A+Awards中專業評審和公眾選擇兩項桂冠。
去年12月,滬蘇浙生態環境部門與執委會聯合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在楊文敏看來,這張“清單”的制定難點并不在其中的禁止事項,因為只需集成以往相關禁止條例即可。更重要的是,這個準入清單并不是要增加限制,而是尋找可推動、可發展的產業,因此鼓勵事項和引導事項才是清單的重點和亮點,據了解,其制定也并非只是參考一省一域的需求,而是結合示范區整體進行考慮,其中不少鼓勵、引導等正向條款頗具開創性,其目的是盡可能吸引越來越多的綠色發展企業來到示范區。
“一河三湖”都有聯合河湖長制,目前一體化示范區內47條跨界河湖設置了73名聯合河湖長。與此同時,跨界聯合河湖長制正不斷復制推廣
數據 共享共治
綜合治理信息共享平臺已共享信息1300余萬條,基本實現水利、生態環境部門關于流域內重要河湖水文報汛數據、主要省界河湖斷面水質數據、藍藻及水草打撈量數據等十余類信息在線共享
產業 綠色升級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聯合印發,結合示范區整體進行考慮,尋找可推動、可發展的產業,其中不少鼓勵、引導等正向條款頗具開創性,盡可能吸引越來越多的綠色發展企業來到示范區
■本報記者 任俊錳
上海、江蘇、浙江交界處,是江南水鄉的典型場景——一條太浦河溝通太湖和黃浦江,流經之地,滬蘇浙的村鎮犬牙交錯;這一帶多湖泊,13平方公里的元蕩,10平方公里在江蘇蘇州吳江區,3平方公里在上海青浦區;60平方公里的淀山湖,3/4在上海青浦,1/4在江蘇昆山。
光打撈水葫蘆的問題就夠復雜了。以前,上海、江蘇、浙江各方都在這一片區域打撈水葫蘆,但就是撈不干凈,“上午水葫蘆在我這兒,但是上午不打撈。等著下午風向改變,會到省界的另一邊。”蘇浙界河兩側的村級河長坐在一起,兩人都有點不好意思:風把水葫蘆吹來吹去,當初責任也被推來推去。
為了解決水葫蘆問題,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行前夕,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聯合滬蘇浙水利部門、河長辦等建立起省際邊界地區水葫蘆聯合防控工作機制,至今已開展五次專項行動,每年累計打撈水葫蘆100萬噸左右。水葫蘆聯合防控也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的重點工作,示范區內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早已開展聯合整治。
以前沒人愿意管的事,現在跨省跨界的微信群里一聲招呼,大家搶著撈。省界上關于水的事,遠不止水葫蘆。這幾年,一系列改變正在發生。
聯合
2020年9月30日,滬蘇浙兩省一市生態環境、水利(務)局(廳),生態環境部太湖流域東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及示范區執委會等9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以下簡稱《聯保方案》)。《聯保方案》重在系統集成已有機制、促進各方同向發力。
《聯保方案》明確了建立聯合河湖長制、實施聯合監管機制、開展聯合執法會商、完善聯合監測體系、健全數據共享機制、深化聯合防控機制等6個方面的13條具體工作機制,將示范區和協調區范圍內47個主要跨界水體全部納入實施范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示范區初步實現了跨界區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態環境管控的無縫銜接,彌合了管理的真空地帶,推動了跨界河湖的生態共保、責任共擔和成果共享。
說起來簡單,但創新機制很難。比如,關于各項任務和工作“誰牽頭”的問題,協調了十多次,對于上下游之前提法的不同,示范區執委會只得當好“老娘舅”,尋求一個上下游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在一定時間段內推出既能落實落地又能推動一體化工作的文件。“一個方案文件,沒有一二十次對接,拿不下來。”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生態和規劃建設部副部長楊文敏介紹。
幾方聯手,省界上的水成了大家共管的水。
且看省界上的雪落漾。這個有著浪漫名字的湖泊,位于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以西,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里鎮毗鄰。2019年以來,青浦區金澤鎮、吳江區黎里鎮共同編制《雪落漾(諸曹漾)一體共治方案》,共同簽訂了《雪落漾(諸曹漾)聯保共治備忘錄》。
再看省界上的元蕩。2020年起,青浦、吳江聯動實施元蕩堤防達標和岸線生態修復一期、二期工程,已經貫通了17.5公里生態岸線;2023年,將實現元蕩岸線全線貫通。如今的元蕩湖邊,哪里分得清是上海還是江蘇,反正都好看,成為附近居民的熱門打卡地。
跨省聯合河湖長,在滬蘇浙交界處已經不新鮮了——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一河三湖”,都有聯合河湖長制,目前,一體化示范區內47條跨界河湖設置了73名聯合河湖長。與此同時,跨界聯合河湖長制正在不斷復制推廣,不僅江蘇蘇州吳江—浙江嘉興秀洲、上海金山—浙江嘉興平湖等跨界區域正在建立聯合河湖長制,江蘇南京和安徽滁州、馬鞍山、宣城等地也正跨省建立聯合河湖長制。2021年3月,全國層面的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
最新消息是,滬蘇浙相關各方正探索制定跨界聯合河湖長制的地方標準,有望在2023年內正式推出。楊文敏介紹,這個地方標準是“技術上的法律”,包括聯合河湖長的聘任、工作內容、問題處置流程以及智慧管理等方面,以期形成示范效應,提升整體管理水平,確保水生態穩步改善。
共享
這幾年,滬蘇浙省界上有一個明顯的趨勢,交界違法行為變少了,聯合執法等聯保共治機制形成良好效果。各方執法隊伍還在醞釀交叉執法,幫助查漏補缺,再也沒人隔岸觀火。
數字信息如何跨過省界,正被人們考慮中。
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已實現以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一河三湖”為重點的主要水體,以及滬蘇浙省界重要水體水量、水質等信息的同步共享。數字信息跨越了省界,實現了共享。改變發生于2019年11月,當時太湖局牽頭建立的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信息共享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此舉也被時任上海市領導稱為“長三角水協作信息聯通的首次破冰”,要求“建好平臺、用好數據”。“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相關信息數據量不斷激增。”太湖局水資源節約與保護處處長陳紅表示,目前通過平臺已共享信息1300余萬條,基本實現水利和生態環境部門關于流域內重要河湖水文報汛數據、主要省界河湖斷面水質數據、藍藻及水草打撈量數據等十余類信息在線共享。
共享平臺上線后,各方也正持續對其進行優化、豐富共享內容。陳紅透露,今年還將開發出示范區“一河三湖”專題,將相關信息集納到一個界面,方便各方查看,真正服務預測和分析,而非只是“展示數據”。以“一河三湖”專題為例,以往這些數據都由各部門自己掌握,納入定期數據和自動站報送后,將及時支撐實時決策。其中,貫穿一體化示范區的太浦河上分布著上海金澤水庫和浙江嘉善—平湖水源地,總供水規模達431萬立方米/日,供水人口近800萬,供水安全保障責任重大。如今通過該共享平臺,位于太浦河下游的上海和浙江的水源地可及時掌握太浦河上游乃至太湖內的水質狀況,為飲用水安全保障留出了突發事件的決策和應對“提前量”。
省界上的水,還是上海、江蘇、浙江不少居民的飲用水水源地,大家都關心水的安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已建立跨界飲用水源聯合保護機制——各方以太浦河飲用水源聯合保護為重點,共同開展了聯合執法、聯合監測、應急協作等聯合行動,上游蘇州吳江區加大力度,持續開展流域工業淘汰更新和面源污染整治,協同健全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共治、水資源精細調度等工作機制,初步實現了跨界區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態環境管控的無縫銜接。水環境聯動保護、水資源精細調度的機制不斷健全,也為協同劃分國內首個跨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探索跨界飲用水水源聯合保護機制奠定了基礎。2022年8月,多方聯合簽署了《加強示范區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工作備忘錄》。
新變
以往,一些地方會將“傻大黑粗”的粗放型工業放在交界地帶。就在一體化示范區成立前,還有當地老百姓說:“你說什么地方最難管?一定是交界的地方,俗稱的‘三不管’地帶。”比如,以前吳江紡織企業密集分布在太浦河沿岸,原因無他——水運方便,污染嘛,大家一起擔著。但這幾年,吳江已開展數輪騰退整治,主打低碳循環化的工業園區正拔地而起。
有了好的水生態,不僅倒逼著產業升級,也讓綠色創新發展成為可能。
最新的消息是,1月9日,位于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的西岑科創中心項目啟動,全面進入開工建設階段。該項目分為東、西兩個片區,東片區為華為青浦研發中心,西片區為西岑科創園區。在華為等高端項目到來之前,這一區域作為生態涵養地,本地人都覺得,這地方只有綠色,很難發展。如今不一樣了,緊挨著上海青浦的浙江嘉善基于水生態的改善,于2021年起推出螢火蟲回“嘉”主題活動。隨著水質改善,游客可以在示范區內的村落住下,帶著家人一起劃劃船、散散步,晚上去看螢火蟲。
隔壁的吳江汾湖高新區不甘落后,開始在省界邊上的元蕩村、三好村、東聯村打造曲水善灣項目。項目規劃對重點村落進行示范化提升,將親子、度假、創意、集市等農文旅體驗功能植入村落,加快發展根植于農業農村、彰顯地域特色和生態產品價值的產業體系,將旅游品牌與農業品牌有機結合。2022年,曲水善灣項目建筑單體的春曉·水杉居摘得被譽為建筑界“奧斯卡獎”的Architizer A+Awards中專業評審和公眾選擇兩項桂冠。
去年12月,滬蘇浙生態環境部門與執委會聯合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在楊文敏看來,這張“清單”的制定難點并不在其中的禁止事項,因為只需集成以往相關禁止條例即可。更重要的是,這個準入清單并不是要增加限制,而是尋找可推動、可發展的產業,因此鼓勵事項和引導事項才是清單的重點和亮點,據了解,其制定也并非只是參考一省一域的需求,而是結合示范區整體進行考慮,其中不少鼓勵、引導等正向條款頗具開創性,其目的是盡可能吸引越來越多的綠色發展企業來到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