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因水而名、依水而建、因水而興。近年來,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千萬勞力上河工,開挖了六五河、六六河、七一河等具有時代特征的16條骨干河道,建立了防洪體系,消除了洪水隱患;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潘莊、李家岸兩大引黃干渠,建立了灌溉體系,使全市800萬畝糧田用上了黃河水;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先后建成丁東水庫等18座平原水庫,建立了飲水體系,560萬城鄉居民告別苦咸氟高地下水,成為全國第一個城鄉供水一體化城市。前期,我市“三區三線”劃定,為水利建設調出19萬畝基本農田,占全省的40%。上述工作,為全市建設現代水網提供了堅實基礎。今年6月以來,德州市聘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山東新匯集團合作編制《“德水新韻”現代水網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目前已形成征求意見稿,預計今年12月底印發。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提出充分利用德州良好水網基礎,解決“有水留不住、無水就買水”、“黃河水不夠用、長江水用不好”等問題,打造黃河流域缺水城市水網建設樣板。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原司長高而坤提出科學調度管理水資源,盤活存量,節約挖潛,提高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水利部規劃計劃司一級巡視員高敏鳳提出加強與國家水網、山東現代水網的銜接融合,建設德州智慧水網等意見。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規劃》結構合理、任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可行、特色顯著,是全面推進德州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藍本,可為德州建設“富強、活力、幸福、美麗的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提供強有力支撐。
據悉,我市將認真吸收借鑒專家建議,充實完善規劃,進一步提升規劃質量水平。同時,創新思路,做好德州特色水文章。以5大干流、1500條支流、20座水庫互聯互通為重點,以水資源、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經濟六帶融合發展為方向,實現水城融合,傳統水網向現代水網迭代升級。以河河暢通探索“提閘為河、落閘為庫”,河庫建設一體化模式,解決“有水留不住、無水就買水”的問題;以河庫專通實現洪水走河道、灌溉走渠道、飲用水走管道,各行其道,改變“一河多用、擠兌使用”局面;以庫庫聯通,實現長江水、黃河水兩大水源互補互濟,解決“黃河水不夠用,長江水用不好”問題。實現德州缺水城市不缺水,50年一遇無大災,“兩河”牽手成特色,“三通六帶”創新業,現代水利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