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圍繞三峽后續工作規劃目標任務,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積極推動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移民安穩致富。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安排三峽后續工作轉移支付資金939.85億元、項目6452個,三峽工程綜合效益持續釋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重慶市云陽縣雙江街道移民安置小區綜合幫扶工程(水利部供圖)
【河湖顏值煥新】
“我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里,過去這里的水泥廠污染較重,現在生態環境好了,心情也舒暢了。”采訪中,重慶市豐都縣花園社區一位村民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村民所說的“過去這里”,是三峽庫區長江上游右岸一級支流——龍河豐都段。過去,工廠沿河而建,如今這里成為了美麗的濕地公園。
豐都縣水利局水生態科副科長黃山介紹,龍河豐都段流域人口多、工礦企業多、車流物流多,畜禽養殖量大,生態環境曾受到影響,約23.6公里的河道一度斷流22年。
守護好這條“母親河”對豐都十分重要。2019年底,龍河豐都段被水利部列為全國首批17條示范河湖建設名錄,投入三峽后續資金7997萬元。實施了龍河國家濕地公園(龍河口—兩匯口)生態修復工程、龍河國家濕地公園(安寧—兩匯口)生態修復工程、龍河魚劍口庫周濕地生態修復及植被恢復工程、涂溪湖環湖道路植被恢復工程等11個子項目。
通過系統治理,如今的龍河豐都段煥然一新,匯入長江水質總體穩定在Ⅱ類標準,野生獼猴、鴛鴦等一批國家級保護動物時隔20年后再現龍河流域。
重慶市豐都縣龍河示范河湖建設工程(水利部供圖)
龍河豐都段的變化不是孤例。
近年來,水利部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將三峽庫區干流綜合治理和支流系統治理作為重點支持方向,共實施各類生態環境保護項目2033個。庫區干流水質總體保持在Ⅱ、Ⅲ類,庫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消落區岸線環境綜合整治長度558.64公里,庫區生態屏障區森林覆蓋率超過50%;增殖放流各種魚類6.12億尾,水生生物群落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峽庫區自然生態系統趨于穩定,環境質量和生態功能持續改善。
通過一系列項目的實施,保護了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障了庫區地質安全和庫岸穩定,維護了長江中下游干流河勢穩定,提升了三峽庫區相關管理能力,綜合成效顯著。
【特色產業振興】
“我們秭歸一年四季都產橙子。”湖北省秭歸縣西陵峽村村民鄭勝英說。
秭歸縣是三峽工程移民庫區之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造就了秭歸臍橙的獨特品質。水利部聚焦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移民安穩致富,在秭歸,以扶持臍橙產業發展為核心,堅持關聯性、精準性、政策連續性,支持發展臍橙產業生態農業,促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旅游業和農特產品種植跨界融合發展。
秭歸縣抓住中央優先建設長江上中游柑橘帶和重點支持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契機,開展三峽庫區柑橘種植加工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建設項目。項目帶動下,2021年秭歸縣種植柑橘達40萬畝,年產量70萬噸,綜合產值超85億元。
目前,秭歸縣已經形成以臍橙為主導的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培育市場主體2000多家,發展特色餐飲、酒店民宿、電商物流300余家,產業融合發展增強了全縣經濟韌性。
湖北省秭歸縣柑橘種植加工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建設工程(水利部供圖)
秭歸縣臍橙產業蒸蒸日上只是水利部不斷提高庫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一方面。
近年來,水利部結合各地自然資源特點和農村產業基礎,不斷改善三峽庫區農業基礎條件,累計實施生態農業類項目136個、完成建設面積24.46萬畝,培育形成夷陵茶葉、秭歸和奉節臍橙、豐都肉牛等一批特色農業品牌;支持移民生態工業園相關建設項目128個,加快了特色工業集聚發展,低碳環保型產業集群逐漸形成;扶持了一批重點景區建設,旅游業成長為庫區重要支柱產業。庫區GDP年均增長率高于同期全國增速水平,庫區城鎮化率快速提升,已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移民生活安穩】
“以前種地收入不高,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城里打工。”重慶市涪陵區二渡村村民周慶勇說:“過去我們家年收入2萬~3萬元,現在村里精準幫扶政策力度大,收入能達到10萬余元。”
二渡村位于涪陵區長江下游北岸,當初三峽工程移民搬遷,二渡村被淹沒土地60余畝,安置移民180余戶、650余人。為使安置區移民過上幸福生活,在水利部統籌安排下,地方水利部門實施二渡村農村移民安置區精準幫扶項目,周慶勇就是該項目的受益者之一。
據二渡村黨委書記潘曉江介紹,二渡村農村移民安置區精準幫扶項目投入資金4670萬元,改造農戶住房外立面約6000平方米,新建公共服務及農產品展銷中心,配套相關生產便道、綠化、給水管道、照明、公廁等設施,并對河道、渠堰、排洪溝進行了整修,相關項目現已基本完工,多層次提高了村民生活品質。
重慶市涪陵區藺市移民遷建集鎮小區綜合幫扶工程(水利部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像周慶勇一樣,許許多多庫區村民過上了理想中的生活。這離不開水利部始終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標,累計建設和改善三峽移民安置區各類道路5724公里,幫扶城鎮移民安置小區304個,面積超過168平方公里;共安排農村移民安置區精準幫扶、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教育培訓等項目1363個,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外,水利部持續保障庫區地質安全和水安全,確保庫區百姓放心生活。
在地質安全方面,共完成地質災害隱患治理303 處,妥善安置受蓄水影響人口,開展高切坡監測預警4713處,保障了45萬人生命財產安全。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避險搬遷和監測預警等舉措成效顯著。三峽水庫蓄水以來,庫區無重大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和人員傷亡。
在水安全方面,長江中下游供水保障取得新進展,新建和改擴建水廠126座,增加日供水能力200.95萬噸,新建或改造涵閘140處,改善灌溉面積491萬畝。通過“整疏結合”,完成高灘守護4.36公里、疏挖1296萬立方米,長江航運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有力助推了長江經濟帶發展。
未來,水利部將持續推進三峽后續工作走深走實。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發揮項目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提高上的作用;二是壓實各方責任,以務實管用的硬措施督促進度;三是堅持問題導向,以高度負責的態度,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四是注重項目效益,確保項目實施取得更好效果;五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推進項目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