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寶怡”們的考試能順利進行,得益于另一場“大戰大考”的勝利——清遠遭遇歷史記錄最強“龍舟水”疊加北江特大洪水這場硬戰。
在這個與時間賽跑的戰場上,這座人口超400萬的粵北城市,從黨員干部、村“兩委”成員、基干民兵,到消防隊員、網格員、志愿者,大家勠力同心、眾志成城,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風雨中筑起“紅色堤壩”,守衛著北江邊這座城市的人民和大家共同的家園。
一群人
“時時放心不下”這件大事
汛情一到,就是“天大的事”。“龍舟水”剛過,北江的水位卻還在漲。6月20日8時,北江英德站(英德市英城鎮)漲至33.94米,省水文局清遠水文分局發布了今年首個北江洪水紅色預警。
面對持續的防洪考驗,清遠聞“汛”而動。清遠市主要負責人到市應急指揮中心和抗洪一線指揮全市防汛抗洪工作,研判防汛形勢,研究部署洪峰過境防御工作,要求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充分發揮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作用,提前把危險區域群眾全部轉移到位,做到應轉盡轉、應轉早轉。
6月21日中午,清遠市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決定,立即啟動潖江蓄滯洪區人員轉移避險工作。包括蓄滯洪區范圍在內,按照“應轉盡轉、應轉早轉、不漏一人”的要求,清城區飛來峽鎮、源潭鎮和佛岡縣龍山鎮總共約5.5萬名群眾分批次完成轉移。
此前,龍山鎮早已啟動了群眾的轉移安置工作,第一批為無堤圍保護的低洼區域人員,共2810人,于6月19日晚全部轉移完畢。第二批為有堤圍保護、地勢較高但有一定受淹風險的人員,共2256人,于6月20日20時前全部轉移完畢。佛岡縣委副書記、龍山鎮委書記潘浩介紹,龍山鎮連夜組織約1500名黨員干部下沉村莊一線做群眾轉移工作,前置資源前置力量,及時應對風險挑戰,應對洪澇災害。潘浩告訴記者,“2天3夜,龍山總共轉移了約1.4萬常住人口”,真正實現了“不漏一人、不漏一戶、應轉盡轉、應轉早轉”的目標。
6月20日,清城區飛來峽鎮水急路窄、沙石混雜,行進中,沖鋒舟數次熄火,險些側翻。武警清遠支隊二級上士周光明主動請纓駕駛,接下來的12個小時,小小的沖鋒舟在洪水中來回穿梭幾十趟,成功安全轉移近百名群眾。
6月21日,是英德市大站鎮民警趙騰發印象中“警情最多的一天”,洪水來襲,派出所已被淹沒。當天上午10時許,趙騰發接到110指派警情:“大站衛生院附近有一名群眾彭女士因水浸被困車上。”趙騰發迅速組織輔警陸世武、楊傳青、譚振強、曾俊權四人,手牽手涉水六次逆行,最終將受困人員救出。
洪災來襲之時,通信時常受阻,但趙騰發等廣大黨員干部卻選擇毅然前行,只因“時時放心不下”的樸素責任感。
今年汛期以來,清遠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團結一致,共派出5298個工作組、42292人次,及時轉移危險區域群眾15萬余人,他們打通“生命通道”、筑牢“安全屏障”,打贏了這場防汛抗洪阻擊戰,全面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一條江
防洪工程體系筑牢銅墻鐵壁
如今重走于蓄滯洪區堤壩之上,此前洪水席卷村莊的痕跡依然可見:三米多高的閘口村牌坊,被沖擊到百米之外,三層高的村屋地基被沖垮,房屋歪斜……當時風急水猛,讓人揪著心。
自6月14日北江發生2022年第1號洪水以來,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多次強調北江要充分發揮流域防洪工程體系作用,聯合運用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滯洪區。其中尤其提到要提前做好潖江蓄滯洪區運用準備。
潖江蓄滯洪區是珠江流域唯一列入國家名錄的蓄滯洪區,位于北江干流飛來峽水利樞紐下游約10公里的左岸,面積約88平方千米,涉及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飛來峽鎮、源潭鎮和佛岡縣龍山鎮,是北江中下游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6月22日上午10時,經全面科學分析研判,清遠按照上級指令果斷啟用潖江蓄滯洪區蓄滯洪水,共滯蓄洪水約3億立方米,最大水位降幅0.87米,蓄滯洪區范圍平均水位降低0.6米,大燕河沿線降低水位0.3米;同時,削減北江石角站洪峰流量880立方米/秒,為減輕北江大堤和珠三角防洪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遠軍分區迅速組織精干民兵應急隊伍在潖江蓄滯洪區、英德市區北江防洪堤等防汛抗洪一線接續轉戰,軍分區主要領導靠前指揮,8個縣(市、區)人武部主官帶領1000多名基干民兵組成突擊力量晝夜奮戰。6月22日上午,在英德市區北江防洪堤上,奮戰一夜的近百名民兵仍在緊鑼密鼓裝沙袋、運石子、搬泥土。不少市民組成隊伍,前來協助部隊官兵或送來慰問物資。當地一家游泳館的老板娘張女士帶上館內幾名員工,到現場幫忙裝沙袋。市民李波一箱箱地搬運礦泉水,送至部隊官兵手上。
隨著守衛北江的防洪保衛戰開始,數日內,這樣暖心的畫面在北江沿線不斷上演。大燕河是北江的分洪河道,僅6月22日就有上千人自發參與上堤抗洪,不少人還通宵值守現場。
在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下,6月22日晚北江洪峰平穩過渡。曾參與過大燕河1994年抗洪的老黨員羅耀平告訴記者,“村子里不少人家兩代人都有抗洪經驗,大家經歷過二十八年前的洪災,深知守堤的意義,‘守住了堤壩,就是守住了家園’。”
一座城
干群合力復工復產重建家園
洪水過境,兩岸的農田遭了殃。洪水侵襲時,清遠市清城區飛來峽鎮螺塘村的農田一片澤國,水退后,稻谷倒伏、枯黃。如今,連片開闊的禾苗茁壯成長,連日來的熱烈陽光曬得田地愈發青翠。
這片“蘇醒”的農田,是清遠災后迅速復工復產的縮影。洪水過后,清遠各級黨員干部、民兵、志愿者、社會各界熱心人士走進街頭田間,開展農業保險預賠付、清掃清淤、水電搶修、衛生消殺、物資捐贈等工作。大家你爭我趕,盡快重建家園。
6月23日,清遠宣布成立市防汛救災復產英德前線指揮部,防汛搶險救災工作重心轉向救災復產。廣東省消防總隊、省應急管理廳亦在英德靠前指揮協調各方面救助力量,成立“三人小組”(受災鎮黨委書記、消防隊員、專業救援隊員),有序調配生活物資和防汛救援物資至受災鎮街。
英德市浛洸鎮村干部、志愿隊伍,會同來自廣州、佛山、東莞、梅州、揭陽等地的十幾支救援隊伍,動員逾1500人參與復工復產;6月25日至26日,清城區東城街道各級黨組織聞令而動快速集結1000多人次投身復工復產工作,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佛岡縣下沉1000多名縣鎮黨員干部和專業救援人員到受災嚴重的龍山鎮下岳村等地開展工作……
清遠市農業農村局統計,在今年北江特大洪水中,清遠全市種植業受災面積69.63萬畝,934個養殖場(戶)受災,水產養殖業受災面積7.03萬畝,全市農牧漁業直接經濟損失達20.43億元。
清遠市農業農村系統指導保險公司做好農業保險防災防損及理賠救災工作,組織召開2次全市農業理賠工作會議,做到理賠手續“簡”,查勘定損“松”,賠付程序“快”。截至8月10日,全市共接農業保險報案1190件,報損金額11545.34萬元,各保險機構已賠付9947.22萬元。
6月22日,北江洪峰過境英德,當地地標文峰塔“孤懸”江中的畫面曾令人揪心。文峰塔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洪水退去后,大站鎮江南村迅速召集村代表、黨員突擊隊和志愿者,分5次對文峰塔進行清理。
再見文峰塔時,塔下泥沼已然消失,塔旁農田正火熱復耕復種,近日已有蔬菜產出。江南村是英德重要的蔬菜產區,洪水過后,在英德市委、市政府指導下,江南村村代表、黨員突擊隊和志愿者全力以赴促進三通:通路、通水、通電。據農戶黃連杰回憶,7月初,鎮里組織的耕機一到,大伙不再發愁了。
洪水已經遠去,英德人仍在趕路。9月初,文峰塔下正青綠,北江悄悄過江南,有農人在田間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