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的下一步要怎么調?引江補漢工程如何實施、有何意義?來看背景介紹。

一、南水北調工程概況
南水北調工程是世界建設規模最大、供水規模最大、調水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的調水工程,規劃年調水規模約448億立方米,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向北方調水,連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我國“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受水區范圍可基本覆蓋我國黃淮海流域、膠東半島和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受益人口近5億人。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幾代人接續奮斗和數十萬建設者努力拼搏、40多萬移民群眾無私奉獻,南水北調工程從偉大構想變成賦能時代的大國重器,鑄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豐碑。
東線工程:規劃年調水規模148億立方米,從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其平行河道,通過13級泵站逐級提水北送。一期工程年調水規模87.7億立方米,向沿線江蘇、安徽、山東三省供水,干線全長1467公里,最北到達山東德州。必要時,可向河北、天津應急供水。
中線工程:規劃年調水規模130億立方米,從漢江丹江口水庫引水,沿太行山東麓北上,全程自流到達北京、天津。一期工程年調水規模95億立方米,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供水,線路全長1432公里。
西線工程:規劃年調水規模170億立方米,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調水入黃河上游。主要解決黃河上中游地區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干流上的大柳樹水利樞紐等工程,還可向臨近的河西走廊地區供水,必要時也可相機向黃河下游補水。
南水北調工程于2002年開工建設,在東、中線一期工程建設過程中,破解了新老混凝土結合、“膨脹土”施工、穿黃河隧洞盾構施工、大管徑輸水隧洞近距離穿越城市地鐵、PCCP管道工程等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
二、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效益顯著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面建成通水,通水七年多來,累計調水超過540億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受水區廣大人民群眾飲水安全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推動了水源區和受水區綠色發展,助推了華北地區生態修復與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促進了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南水北調工程已經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實踐證明,黨中央關于南水北調工程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

(一)優化水資源配置的生命線
通水以來,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用上了南水,供水保證率得到顯著提升。北京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由1.0提升至1.2。東線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業供水保證率從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中線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證率從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0%以上。東、中線一期工程優化了我國南北水資源空間配置,有效確保了受水區供水安全,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保障。
(二)保障群眾飲水安全的生命線
通水以來,丹江口水庫和中線干線供水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及以上,東線工程水質穩定在Ⅲ類標準。由于水質優良、供水保障率高,受水區對南水北調水依賴度越來越高。北京城區供水七成以上為南水北調水,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20毫克/升;天津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北調水;在河南,十余座省轄市用上南水,其中鄭州中心城區90%以上居民用水為南水北調水;河北省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徹底告別了世代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的歷史;東線工程在齊魯大地上形成了“T”字型大動脈,不僅為沿線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水和生產必需水,也成為應對旱災等極端天氣的“救命水”。工程沿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三)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的生命線
南水北調工程以水資源的增量盤活存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東、中線一期工程置換和回補超采地下水等綜合措施,為黃淮海流域河湖水系健康發展,水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撐。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實施生態補水90多億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沿線湖泊生態安全,河湖水質明顯改善,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北京密云水庫蓄水水位創歷史新高,永定河、滹沱河、大清河等河流多年斷流后實現全線通水,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持續多年下降后止跌回升,河湖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22年東線北延應急供水工程助力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
(四)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南水北調工程充分凸顯了重大水利工程投資大、產業鏈條長、創造就業多、發揮效益久的顯著優勢。在直接拉動增長方面,經國家有關機構評估,建設期間南水北調工程投資平均每年拉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提高約0.12個百分點。在促進穩定就業方面,東、中線一期工程參建單位超過1000家,每年創造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并且在工程運行管理中,釋放了大量持續性就業需求。東線一期工程建成后,京杭大運河從東平湖至長江實現全線通航,新增運力相當于一條“京滬鐵路”。
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在受水區形成了外調水、當地水和再生水等科學統籌、多源互濟的供水格局,大大提高了水資源承載能力,拓展了區域發展空間,有效支撐了受水區經濟的增長。同時倒逼沿線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有力促進了節約用水,受水區節水水平達到全國領先,切實增強了北方地區經濟發展后勁。
三、南水北調工程積累了寶貴經驗
南水北調幾十年的規劃論證、工程建設和通水運行實踐,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2021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系統總結了實施南水北調等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寶貴經驗:一是堅持全國一盤棋,局部服從全局,地方服從中央,從中央層面通盤優化資源配置。二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從中央層面統一推動,集中保障資金、用地等建設要素,統籌做好移民安置等工作。三是尊重客觀規律,科學審慎論證方案,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既講人定勝天,也講人水和諧。四是規劃統籌引領,統籌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資源情勢,兼顧各有關地區和行業需求。五是重視節水治污,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六是精確精準調水,細化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加強從水源到用戶的精準調度。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一要堅持系統觀念。二要堅持遵循規律。三要堅持節水優先。四要堅持經濟合理。五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六要加快構建國家水網。
四、南水北調后續工程穩步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半年時間分別視察東、中線工程,并于2021年5月14日在河南南陽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為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經各方深入研究論證,南水北調后續規劃建設總體思路進一步明確。有關方面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穩步推進相關工作落實,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五、引江補漢工程
1.工程基本情況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懷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南水北調后續工程規劃建設加速推進,引江補漢工程開工建設標志著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建設正式拉開序幕。引江補漢工程是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首個開工項目,是全面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的重要標志性工程。工程靜態總投資582.35億元,設計施工總工期108個月,由中國南水北調集團負責建設運營。

引江補漢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后續水源,從長江三峽庫區引水入漢江,沿線由南向北依次穿越宜昌市夷陵區、襄陽市保康縣、谷城縣和十堰市丹江口市。輸水線路總長194.8千米,為有壓單洞自流輸水,多年平均調水量為39億立方米,設計引水流量170立方米每秒。工程實施后,將增加中線一期工程北調水量,同時向漢江中下游、引漢濟渭工程及沿線補水。
輸水總干線工程:由進口建筑物、輸水隧洞、石花控制閘、出口建筑物、檢修交通洞等組成,其中輸水隧洞長194.3千米,等效洞徑10.2米。石花控制閘用于銜接前后兩段有壓隧洞。利用沿線施工支洞布置 11 條檢修交通洞,兼具調壓功能。
漢江影響河段綜合整治工程:由羊皮灘右汊出水渠、航道整治、河道整治等工程組成。
2.工程重大意義
引江補漢工程將南水北調工程與三峽工程兩大“國之重器”緊密相連,進一步打通長江向北方輸水通道,促進中線工程效益發揮,提高中線工程供水保證率,緩解漢江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改善漢江流域區域水資源調配能力減弱和漢江中下游水生態環境問題。引江補漢工程連通長江、漢江流域與華北地區三地,完善水網格局,對保障國家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將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大幅提升中線一期工程供水能力和供水保證率。引江補漢工程實施后,充分利用現有中線一期總干渠輸水能力,中線北調水量可由一期工程規劃的多年平均95億立方米增加至115.1億立方米。
二是大幅提高漢江流域及區域水資源調配能力。引江補漢工程實施后,向漢江中下游補水6.1億立方米,工程輸水沿線補水3億立方米,有力推動漢江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
三是為引漢濟渭實現遠期調水規模創造條件。引江補漢工程實施后,漢江上游引漢濟渭工程年均引水量可由近期的10億立方米增加至15億立方米,有效保障關中平原供水安全。
四是進一步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引江補漢工程實施后,將連通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打通長江向北方輸水通道,連通長江、漢江流域與華北三地,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3.工程技術特點
工程輸水總干線采用有壓單洞自流輸水,沿線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是我國調水工程建設極具挑戰性的項目之一,工程將促進我國重大基礎設施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引江補漢工程是目前我國在建長度最長的有壓引調水隧洞,工程單洞距離長194.3千米;我國在建洞徑最大的長距離引調水隧洞,等效洞徑10.2米;我國在建一次性投入超大直徑TBM施工最多的隧洞,直徑12米級TBM數量9臺;我國在建洞挖工程量最大的引調水隧洞,單洞洞挖總量近3000萬立方米;我國在建引流量最大的長距離有壓引調水隧洞,最大引水流量212立方米/秒;我國在建綜合難度最大的長距離引調水隧洞,最大埋深1182米,埋深超過600米的洞段占45%,面臨強巖爆、突泥涌水、大斷裂、軟巖變形、高溫、有毒氣體等多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