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7月20日,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但一年前的今天,河南省鄭州市發生了特大暴雨事件,如果純粹從下雨的角度來看,這次也就是雨下的大,下的時間比較集中,在這個幾千年來已經定義的“七下八上”階段,特大暴雨也不算什么稀奇事件。


但它造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直接經濟損失就達到1200億元,和受災人數比較看,將近達到平均每人10000元的損失。
鄭州特大暴雨事件,能給大家最大的教訓就是,城市的建設要遠離低地洼地。
自古以來,中國大陸的氣候,古人已經見識過,從來不是旱災而引起大的損失,都是大澇大洪水而引起。
第一:大禹治水
為什么這個上古事件會口口相傳呢?說明當時水澇是一個長期現象,自從一個叫大禹的人出現,才最終治理完畢。那它的經驗是什么,就是“依疏代堵”,遵循大自然的基本規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最終才能形成人和水的天然和諧。

第二: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是一個上古時期的先進文明,它處于水網密布的江南地帶,在四五千年前,就筑有城池,建立起了先進的水壩,以抵擋南方的水災,那它最終為什么會徹底消失呢?依考古的證明來看,大概率是毀于大洪水。
東亞的臺風和北美的颶風一樣,可控性是一點也沒有,它的特征都是,降水量特別集中并且短時間內降水量可能會非常大,規律性還是很強,每年的夏季,動不動就狂風暴雨,春季和秋季,雨水稀少,而冬季都是要靠北部地區的寒冷空氣,帶來降雪以滋潤大地。
我們可以根據它的規律,制定非常合理的農作時間,但它唯一的毛病就是,不可控性太大,短時間超強降水,會頻繁出現,可能會淹沒很多地方。
所以中國古人把家園(或者城鎮)的位置,建立的相對比較高的區域。

何以證明呢?古代地名帶“丘”的非常多,如商丘、雍丘、宛丘、頓丘、犬丘、沈丘、封丘等,不勝枚舉啊。
丘者高地也,說明古人都是選的高處建設城鎮,水都低處流出,用這樣的方式來規避季風的風險。
可現在我們的建城原則都成什么了,“鄭東新區”“浦東新區”等,都帶有“東”的新區,說什么紫氣東來,實在是有點過于迷信,但按照中國的地理特征,城市的東部,在大部分地區都代表著“地勢低洼”的特征,如果過于往這個方向發展,早晚還是會有水患之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