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我們生活日常再平常不過,在半個世紀前,對很多香港人而言卻是一種奢望。
轉機出現在1963年——東深供水工程讓“江水倒流”,為香港引來東江水。從此,香港開始告別水荒。
50多年來,東深供水工程向香港輸送了大半個三峽水庫的水量。
風雨同舟,血脈相連。2022年7月1日,回歸祖國25周年的香港正迎來蓬勃生機,為香港引來東江水的東深供水工程也已陪伴了香港半個多世紀,如今,正用新方式繼續守護“生命線”,延續半世情。
東深供水工程紀念碑(水庫大壩)。
“這個工程是一流的頭腦設計出來的”
這是一段讓人難以忘懷的過往。
1963年,香港,大旱。“河塘干,田園裂”。
“一盆水五六個人輪流洗澡,留下的污水洗衣服,最后沖廁啊。”對于那段“水荒”,不少香港人至今記憶猶新。
那一年,嚴重的旱災令原本就缺水的香港雪上加霜——350萬港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多萬人逃離家園。
“香港中華總商會請求祖國支援!”“港九工會聯合會來電請求幫助!”……于是,變化開始了。
1963年12月,經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東深供水工程開始修筑,用8級抽水站將東江水提升46米,“倒流”注入深圳水庫,再供給香港。
這是一個奇跡,也是一次“全民動員”。1964年,全國15個省市50多家工廠趕制各種機電設備,調給物資。上萬名建設者參與工程建設。
那是一個難忘的苦夏。
參與建設的陳榮盛老人回憶道:“蚊子多,中暑、發燒、拉肚子是常事,但卻從沒有人請病假、住醫院,大家吃點藥就繼續堅持,生怕耽誤工期。”
經過緊張施工,克服多次臺風襲擊,通過人工開挖、肩挑背扛等方式,僅一年時間,東深供水所有建筑安裝工程全部完成。
“這個工程是一流的頭腦設計出來的。”1965年,在參觀完東深供水工程后,香港工務司鄔利德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
同一年,在“東深供水工程落成典禮”上,港九工會聯合會及香港中華總商會向大會贈送了兩面錦旗:“引水思源,心懷祖國”“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遠澤,萬眾傾心”。
東深供水工程為香港帶來的不止是水,還有發展的底氣。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東深供水工程是關系到香港繁榮的特殊工程。”

深圳水庫。
隨著東江水不斷引入香港,從1983年起,香港“制水時代”正式結束,經濟和商業的繁榮在這片土地上“遍地開花”。
技術突破,以持續創新保障供水安全
與50年前的“手挑肩扛”不同,如今,對東深供水工程的守護方式已悄然改變。
佟立輝是粵海水務公司從事水質管理的一名員工,她與500多名同事,一同成為東深供水工程的“守護人”。她直言:“受制于人的守護人還談何守護?”在她看來,破解技術難題是關鍵。
佟立輝介紹說,為解決進口設備維修問題,東深人耗時15年摸索、鉆研出一套維修工藝,廣受外國專家認可。“一次,工程采用的西門子OTN通信系統發生故障,西門子德國總部專家也無法找到故障點。維修部工程師何久根轉換思路,拋開西門子的常規辦法,創新采用最小系統法找到故障點,完成故障修復。”
佟立輝說:“自工程建成的那天起,我們從未停下過自主創新的腳步。”
在東深供水工程建成后的多次擴建和改造過程中,東深人曾多次優化設計方案,先后克服了“頭頂水庫”“腳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粵海水務生產技術部負責人李迎春在接受采訪時稱,通過技術革新、產品替代、自主維修等創新方式,東深供水工程已實現了備件國產化、檢修自主化,徹底解決了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現在,標準化、精細化、信息化、智慧化運營與管理已被深植其中,東深供水工程正用新方式守護這條“生命線”。
在調度中心,一塊塊大小屏幕上顯示著東深供水工程總供水量、水質數據以及每臺機組和閘門的實時運行狀況。工作人員可根據動態情況制定當天對港供水計劃,實現精準化管理。

粵海水務調度中心。
在水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只要點擊幾下鼠標,就能查看東深供水工程的水質監測數據。在這里,還可以在百億分之一的超低含量下,鎖定飲用水異味物質。截至目前,水環境監測中心的整體檢測能力已超過600項,成為國內一流的水環境專業監測機構,也成為開展供水水質保障的堅強后盾。
“以水為媒”,助力加速大灣區融合
50多年來,約有3萬多東深人一代接一代地參與東深供水工程建設運行。為隨時準備應對險情等各種突發情況,手機“24小時 ON CALL”對東深人而言是生活常態。對他們來說,確保供水安全是“高于一切”的責任。
2018年9月16日,超強臺風“山竹”正面襲擊珠三角地區。在暴雨影響下,石馬河水位快速上漲,隨時有漫壩涌入對港供水渠道的風險。為盡快關閉旗嶺溢流堰防洪閘,中控室里的站長藍偉華立刻披上雨衣,頂著狂風暴雨,徒步抄近路趕往閘壩,及時關閉了閘門。隨后,他又在接到東莞石馬河流域管理處的求助電話后,和同事一起配合東莞運河管理處接通臨時電源提閘泄洪,避免了重大損失。
正是這樣的堅守,才確保了東深供水工程經受住一次次極端條件的挑戰,實現不間斷供水的承諾。
在一代代東深人的精心守護下,東深供水工程不僅見證著香港的騰飛,也為深圳、東莞的發展提供支撐。
2021年上半年,東深供水工程遭遇建成以來東江流域遭遇的最大旱情。自年初開始,東深供水工程便啟動一系列措施,綜合多維度數據信息,制定工程運行“時”計劃,確保了對港深莞三地的正常供水。
“以水為媒”,東深供水工程為港深莞三地發展“護航”,已成為在新時期助力加速大灣區融合的范例。
智慧發展,續寫港深“同胞情”
香港《大公報》發表評論稱:“香港人喝的是東江水,用的是東江水,東江水是香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盡管歷史變遷,但為保證香港同胞喝上更加優質的“放心水”,東深供水工程始終保留著規模為目前世界上同類工程之最的硝化站,當作備用“安全閥”。
如今,東深供水工程供水主線全長68公里,年供水能力達24.23億立方米。從1965年3月1日至2021年年底,東深供水工程累計供水達600億立方米,其中對香港供水275億立方米,滿足了香港約八成的淡水需求。
“港深‘共飲一江水’”,大灣區的發展讓港深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
到2025年,大灣區將率先打造成為中國“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示范區。而東深供水工程也將繼續成為助力加速大灣區融合的深度參與者。
在“智慧建設”成為主基調的時代,面對未來,粵海水務將原水供應作為“智慧水務”探索的起點,建立完善大壩安全檢測系統、水情自動測報系統、供水計量遠傳系統、衛星云圖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等,全面覆蓋原水供應和管理各個領域。
粵海水務副總工程師潘志權在接受采訪時進一步介紹稱,東深供水工程引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從“源頭”到“龍頭”的全程監管,通過無人機、無人船和智能巡檢機器人等先進設備,讓“安全供水”變得更加智能可靠。
伴隨高質量的原水持續供入香港,東深供水工程也愈發成為港深兩地精神連接的紐帶,在香港青年一代中續寫“港深同胞情”。

工作人員向香港青少年介紹東深供水工程概況。
50多年來從未間斷的東江水讓不少港人始終銘記那段歷史。幾乎每一年,都有香港青少年來到東深供水工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飲水思源”。迄今,東深供水工程依然被港人視為中央心系香港的象征。香港僑界會還呼吁把這段歷史寫入《香港志》以及有關課程中,讓香港人永遠不忘這一偉大工程和它的建設者。
粵海水務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海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包括東深供水工程在內,粵海水務承建的多項大型跨區域調水工程,為區域供水安全提供了堅強有力支撐。未來,粵海水務將響應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需要,繼續在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上積極進取,為區域水資源管理、水生態治理、水環境建設、水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貢獻粵海力量。
“敢讓江河倒流、高山低頭”,東深供水工程創造奇跡,推動融合,見證同胞情誼。未來,仍將續寫一江水,兩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