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4標段導流洞爆破開挖現場
十堰市中心城區水資源配置工程是湖北省十堰市重大民生工程,是湖北省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實施后,能有效解決城區供水安全和生態補水,被譽為十堰市的“南水北調”工程、“紅旗渠”工程。
工程自竹山潘口水庫取水,取水口位于距大壩約7.0公里的庫區右岸,自西南向東北方向輸水,先后穿越竹山縣、房縣、茅箭區,最終引入馬家河水庫。輸水線路總長73.14 公里,設計引用流量6.7立方米每秒,年總引水量1.66億立方米,工程總投資約25.2億元,建設總工期54個月。
利用智慧監測,保證建設安全
工程利用了超前地質預報技術,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地震波法、電磁法與電法、激發極化法、BEAM法等超前地質預報手段,有效預測和探明隧洞掌子面前方地質情況,對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質體(涌水、突泥、塌方、巖溶)提前掌握,充分應對。
地勘人員洞內進行圍巖類別確認
利用信息化技術在工程建設范圍內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形成了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工程現場的建設情況。從方案審批到質量驗收、從人材機投入到資金使用、從進度分析到動態投資情況等,隨時調閱、對比、分析,自動形成一系列報告,基本可以實現無紙化辦公模式。
利用安全監測技術,通過在施工作業面預埋儀器、儀表,定期進行數據采集、傳輸、分析,動態掌握洞內巖石的變化趨勢,保證作業安全。通過以上三種手段,優勢互補,相互印證,共同為工程施工安全保駕護航。
采用先進工藝,推進工程進度
由于隧洞穿越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保要求極為嚴格,不允許分段開岔作業,只能全程地下施工。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工程如期完成,工程大膽創新,打破傳統隧洞施工工藝,引進了“車城號”“水源號”“武當號”三臺TBM硬巖掘進機,實現了365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掘進施工。目前,單臺TBM月最高進尺達1200米,日最高進尺達57.3米,展現了國內TBM掘進的先進水平,將貫通工期縮短至30個月,比人工鉆爆作業至少節省60個月。
施工4標段TBM組件運至施工現場進行組裝
在TBM施工過程中,施工技術人員不斷進行創新,優化施工方法和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約了施工成本。
積極探索創新,破解融資難題
工程堅持以資金保障覆蓋項目建設,以收益覆蓋融資還款。積極對接市財政、發改、水利、自規、住建等部門,整合相關資產。深入研究收益覆蓋、銀行準入、增信條件等融資關鍵問題,編制并報政府批準了切實可行的融資方案。同時,抓住現行融資政策的窗口期,及時爭取項目資金。不斷加強與水利、財政、發改、審計等部門和茅箭區、房縣、竹山縣的統籌協調,形成合力,積極開展項目前期工作,共同推進項目建設。在市財政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行專項債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