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管理平臺建設,“千噸萬人”供水項目保出大民生。一是并網供水,疏通“水命脈”。成立國有自來水運營機構賀州市瑪頭山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對公會鎮富民、大姚和社山等3個經營不善、瀕臨破產的水廠進行改造升級,將三廠管道聯通疏通。經過一年多的改造,三廠實現并網供水,惠及公會鎮周邊12個村(社區)農戶超過6000戶,總供水量達到居民用水的3倍。二是村企共建,實現“水收益”。積極引導集體經濟“底子”較好的大姚村與公會鎮政府簽訂協議,將村級集體經濟50萬元入股賀州市瑪頭山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專款用于完成3個水廠并網供水,大姚村每年可分紅4萬元,成功打造了居民日常用水和集體經濟增收“活源頭”的雙贏局面。三是分片管理,完善“水機制”。由水廠在每個受益村(社區)成立用水理事會,實行分片管理,通過理事會約定供水工程的管理、水源保護及管理費、水費收取方式等,將水利項目管護實實在在地落實到“最后一公里”。
突出“三個一”管理模式,引導村屯擔起管“水”大責任。該區更多的農村供水工程,實行“一個人”“一塊牌”“一本賬”的“三個一”模式推進農村供水工程水費收繳工作。“一個人”,即確定一個工程管理人員。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成立工程管護組織(理事會),民主推選確定一個專人作為工程管理人員,明確管理人員應承擔的水源保護及水池、管網、水處理設施、管理房運行管理和抄表收費等工作職責,確保工程出現問題及時有人處理。“一塊牌”,即制作一塊工程管理制度牌。通過管護組織集體討論議定水費收取標準、管護人員職責、工程管理范圍,以村規民約形式制定一塊工程管理制度牌,讓受益群眾“聽得明白、看得明白、用的明白、維權明白”,維護良好的供水用水秩序。“一本賬”,即建立一個水費收支賬本。實行按表計量、收費到戶,水費繳存到專用賬戶,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強化水費使用管理,實行專款專用,明確水費只用于管護人員工資、管網維修養護等日常支出。定期公示水費收支情況,接受群眾監督,確保水費收支公開化、透明化。
引入第三方參與管理,項目建后管護運行實現良好效益。對于類似望高鎮同樂村、羊頭鎮金竹村農村供水工程為代表的千人以上項目,供水受益主體為單一村屯,群眾對有償供水意識較強,鼓勵受益村通過公開遴選方式委托第三方運行管護,選出責任心、服務意識強且水價制定合理的第三方負責項目運管。通過科學民主定價,制定適合村情、民情、水情的管理制度,第三方運管服務接受村委與受益群眾監督,既保障了群眾的用水安全與需求,也兼顧了運行管護方合理收益,同時減輕了基層的工作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