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今后一段時期四川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目標和路徑。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建設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碳減排扎實推進,城鄉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綜合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初具成效,成都市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到2025年,城市(縣城)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5平方米
針對當前城鄉建設整體性缺乏、系統性不足等問題,《方案》明確提出,要構建城鄉綠色發展一體化格局。
在促進區域和城市群綠色發展上,《方案》提出,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戰略牽引,落實“一干多支、五區協同”部署,構建“一軸兩翼三帶”區域經濟布局。按照與人口構成、產業結構相適應原則,統籌區域、城市群和都市圈內大中小城市住房建設。到2025年,區域和城市群綠色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的格局基本形成。
根據《方案》,四川省將支持成都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高質量建設“兩區一城”。以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為基礎,合理確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規模和開發建設密度、強度,高起點規劃建設,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多中心、組團式發展。
同時,在全省范圍內實施城鎮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開展生態廊道、生態清潔小流域、生態基礎設施和生態網絡建設,提升城鎮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加強城市公園、體育公園等綠地和公共空間“微更新”。到2025年,城市(縣城)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5平方米,力爭全省50%以上的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如何打破縣域內行政區劃和建制界限?《方案》提出,要深入實施推進中心鎮改革發展六大提升工程,建設一批“經濟發達、配套齊全、環境優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輻射廣泛”的省級百強中心鎮,推動有條件的省級百強中心鎮發展成為縣域副中心和現代新型小城市。
到2025年,設市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較“十三五”時期末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
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加快城鄉建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是關鍵。
在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方面,四川將實施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行動,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加快轉變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傳統城鄉建設方式,大力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發展零碳建筑。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服務模式,推動區域建筑能效提升。
在城鄉基礎設施系統化建設水平提升方面,到2025年,全省基本完成城市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務,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9%以內,設市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較“十三五”時期末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無害化處理能力的比例達到60%。
在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方面,到2025年,全省除“三州”地區以外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構建起成都都市圈“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地級市“公交+慢行”網絡融合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實現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以上、綠色出行服務滿意率不低于80%、新增(更新)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占比不低于90%。
在城鄉建設管理提升上,《方案》明確,將建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機制,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統籌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建設城市體檢評估信息平臺,加強綜合管理、分析評價和監測預警。
此外,四川省將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建立科技項目成果庫和公開制度,鼓勵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共享創新成果,培育綠色產業體系,實現綠色低碳技術的系統化應用。推動城市智慧化建設管理,推動城市信息模型和數字孿生技術在城市運行管理服務中的應用,加強統籌協調、指揮監督、綜合評價,有效解決城市運行和管理中的各類問題,實現“一網統管”。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工作,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共建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