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量保供,解決群眾“有水喝”。一是區域供水規模化。建成一批以名山區農村供水總廠、蘆山縣龍門水廠、天全縣始陽水廠等為代表的骨干供水工程,全市目前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020處(萬人以上29處,千人至萬人的178處,百人至千人的813處),覆蓋人口48.68萬,規模以上農村供水人口比例達48.14%。二是城鄉供水一體化。堅持“以大帶小”,規模以上供水工程或城市水廠實施通過管網延伸工程向周邊鄉村擴大覆蓋范圍,今年以來,全市已爭取到一般債券、銀行貸款、財政補助等農村供水工程建設資金約7000萬元用于管網工程,解決群眾飲水最后“一米”問題,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三是老舊管網更新改造。實施2022年民生實事工程,新建改造老舊供水管道84公里,年內計劃投資800萬,改造后管道漏損概率和爆管概率降低,自來水水質、水量、水壓得到明顯改善,供水安全性得到提高。
二、運維保暢,解決群眾“水夠喝”。一是權責明晰。構建以分級負責制、部門負責制、技術負責制、崗位負責制為支撐的農村供水工程安全管理責任體系,全市207處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均已落實地方政府責任、主管部門責任、運行管理責任“三個責任”。二是運營提效。通過PPP項目引入公司企業推進村鎮供水規范化管理,并接受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截至目前,已有名山、滎經、蘆山、天全城鄉供水由水務投資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實現公司化運營。三是管理提質。建立水源保護聯防聯調、巡查檢查聯動機制,設立鄉鎮網格員1000余人、片區管網維修員500余人,常態化負責網格內用水報裝、管網巡查和維修等。以規模化供水工程為重點,更新農村供水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制作好全市農村供水管理一張圖。截至目前,已完成97.8%。
三、凈水保質,解決群眾“喝好水”。一是實施水源地保護。強化飲用水水源源頭管控,劃定集中供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129處,設立保護區標識和圍網,對飲用水源地實施分區保護管理。二是截污堵漏。以名山區為示范,完成萬星渠取水口上游至紅草坪段截污工程,規劃玉溪河主渠至農村供水總廠段明渠改管道項目,最大限度避免農業面源污染進入水源。三是水質監測。完善檢測體系,由各縣(區)疾控中心等部門對供水工程在枯水期、豐水期的出廠水、末梢水水質開展檢測。規模化供水工程每周開展一次檢測,同時指導周邊鄉鎮開展供水站常態化自檢,不斷提升全域農村飲水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