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委農辦、農業農村局要強化責任,緊盯短板弱項,以強有力舉措抓好落實。”會議提出,全力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堅決扛穩糧食生產安全政治責任,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產量穩定在120萬畝、32萬噸以上。持續開展受旱情況調度,協調氣象部門密切監視氣象變化和土壤墑情信息,適時開展人工降雨;協調水務部門做好渠道清淤、水利工程維修、庫塘管理、節水技術推廣等工作,保障春耕灌溉用水充足。及時對接保險公司,發揮農業保險作用,做好定損理賠,確保農民群眾利益得到保障。同時加強麥田保護,防止各類毀麥事件發生。
持續扎實抓好撂荒地整治。切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障糧食生產安全。積極做好與自然資源部門協調銜接,利用春耕生產有利時機,在對照“三調”數據排查摸底的基礎上,組織縣鄉村工作人員深入基層一線,扎實開展撂荒地核實排查工作,真正做到底子清、情況明、數據準。在撂荒地整治上出實效、見實招,以科技支撐、土地流轉、設施提標、法治宣傳、服務保障、補貼獎補為舉措,引導鼓勵、兜底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土地耕種積極性,確保耕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與此同時,要努力探索建立長效機制,確保整治完成以后能持續產生效益。
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把推進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是鞏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緊盯時間節點,搶抓建設工期、加大實施力度、加快資金支出,在涉農資金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申報專項債券等方面做文章,加大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時,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專班優勢,組織財政、發改、自然資源、水務等部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回頭看”行動,抓好新建項目質量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多元分工、有責必盡、違責必究的管護制度,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成后發揮效益。
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組織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百日攻堅行動,以城市周邊、特色小鎮周邊、景區周邊、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河流沿線和高速進出口“三邊三線一出口”為重點,聯合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鄉村振興、城管(執法)、住建、水務、林業、文明辦、共青團、婦聯等部門,按照“縣區主責、鄉鎮主抓、農民主體、多方參與”原則,全力開展生產生活垃圾大清掃、溝渠塘壩大清除、農業廢棄物大清理、殘垣斷壁和廢舊房大整治、村莊面貌大提升活動,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戶門前三包、村莊日常保潔、垃圾清運、公共設施維護等一系列長效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