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市田陽區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典型的大石山區,2018年脫貧摘帽。全區轄9鎮1鄉,設有152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農村人口31.5萬人,其中脫貧村62個、脫貧人口4.0萬人,居住有壯、漢、瑤等12個民族。田陽區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蒸發量1900毫米,降雨時空分配不均,因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降雨通過巖溶裂隙和石灰巖漏斗流入地下,工程性缺水問題和季節性缺水問題突出,特別是南部石山地區,部分鄉鎮沒有地表河流和水庫,人口居住分散,工程實施難度大,部分群眾通過引山泉水、集雨家庭水柜等解決飲水問題,歷來是農村供水工作的痛點和難點。
“十三五”以來,田陽區以“不管有多難,一定要讓群眾喝上放心水”的決心和毅力,多方籌資3.2億元,建設一批跨鄉鎮的規模化水廠,建立了規模化供水工程為主、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為輔的農村供水基礎設施網,2021年底,田陽區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農村人口的比例達到87%。為提升農村供水管理服務水平,田陽區成立了縣級鄉村供水公司,組建專業化運維隊伍,建立統一協調指揮的智慧水利大數據平臺,區域內農村供水工程實現專業化運維服務和信息化管理全覆蓋。通過建立農村供水基礎設施網、運維管護網、平臺信息網等“三張網”,推動石山地區農村供水管理服務轉型。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規模化供水發展方向,完善農村供水網絡體系
充分利用水庫水源優勢,通過水庫跨鄉鎮調用、水廠跨鄉鎮調供、管網跨鄉鎮并聯等方式,在大石山區加快推進連片集中工程建設。
一是水庫跨鄉鎮調用。田陽區巴別鄉因沒有地表河流與水庫,千百年來嚴重缺水問題一直困擾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為解決巴別鄉缺水問題,田陽區從位于周邊坡洪鎮的興達水庫引調水,建成了日供水規模1000噸的巴美水廠,從海拔430米的水庫以6級泵站逐級提水至1200米海拔的高位水池,再通過高位水池分片區供水,敷設的干支管網長達650公里,從根本上解決了巴別鄉1.6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結束了該鄉飲水難的問題。
二是水廠跨鄉鎮調供。惠洞水庫位于田陽區南部石山區與德保縣交界處,海拔840米,是石山區一座200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為有效發揮水庫綜合效益,田陽區按照三年四期持續建設的思路,整合東西部協作、涉農資金等6145萬元,啟動雷圩水廠建設,供水覆蓋五村鎮、那滿鎮、坡洪鎮等3個鄉鎮30個行政村,供水服務人口4.34萬人,其中脫貧人口1.09萬人。
三是管網跨鄉鎮并聯。目前,田陽區10個鄉鎮的規模化水廠陸續完工,通過水廠并網聯網,建成了田陽區連片集中供水集群網,供水保證率均達98%以上,供水范圍覆蓋128個村27.4萬人,供水大網、輸水主管網、支管網長達1500公里,實現規模化供水覆蓋了全部鄉鎮。同時,逐步將早期建成的1430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水池)接入規模化水廠管網,提升小型工程的供水保證率,優化農村供水格局。
田陽區雷圩水廠
(二)堅持智慧水利精準監測,建立“互聯網+”信息化平臺
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田陽區建成了智慧水利大數據平臺,其中包括智慧農村供水大數據管理平臺,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GIS等大數據分析技術,將全區10個規模化水廠、1430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參與運維管護的供水公司、鄉鎮水利站、村組干部、幫扶干部以及脫貧戶等基本信息全部錄入了農村供水大數據管理平臺,繪制了農村供水工程分布一張圖(GIS圖)。
在繪制一張圖的基礎上,田陽區建成了農村供水調度信息中心,通過在線監測設備、移動APP、電話等進行實時監測調度。使用在線監測設備、移動APP采集的水廠、水池動態信息,全部顯示到一張圖中,調度人員在一張圖上可以查看水廠實時運行情況以及水量、是否故障等動態信息和水廠地理位置,通過運維人員與調度人員互動,達到協調順暢、維護及時、提高效率的目標,實現了對全區農村供水工程的精準監測,有力保障了工程良性運行。
(三)堅持一體化管理,探索石山區專業化運維模式
石山地區農村供水工程點多面廣分散、管網長,運行管理難度大。為提升專業化運行維護水平,田陽區將智慧農村供水平臺作為調度手段,積極探索專業化管理模式。
一是成立專業化鄉村供水公司。經田陽區人民政府批準,2020年成立了由區水利局管理的國有獨資公司田陽源茂鄉村供水有限公司,在那滿、五村、百峰、橋業和巴別等5個鄉鎮設置了供水服務站,負責全區全部規模化水廠、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的管網維修安裝、水質檢測、技術指導、水費收繳等服務。供水公司建立嚴格的供水管理制度,明確管網和設施的維護管理責任,細化任務,具體到人,每個月組織開展崗位大練兵,對員工進行管道焊接、設備維護等培訓,不斷提高維修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二是建立鄉鎮和村委管護責任。分發揮好鄉鎮、村委會及村屯管水組織、受益群眾的作用,各鄉鎮均成立了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領導小組,組長由鄉(鎮)長擔任,工作人員由村干部組成,負責組織村屯管水員對支管設施設備進行巡查和管護,做好受益村組的各項工作協調及群眾糾紛處理。
三是做好信息化管理和調度。智慧農村供水平臺提供全區農村供水工程基礎數據和水量水質等監測動態數據。調度人員通過信息系統派發維修保障工單,運維人員在移動APP上收到工單提醒,及時趕到現場維修,逐步實現了“技術標準化、采集自動化、傳輸網絡化、管理集成化、處理智能化、政務電子化”的專業化管理。
運維人員現場培訓
二、成效經驗
田陽區通過開展農村供水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平臺建設、運行維護管理,積極推動石山地區農村供水管理服務轉型,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和模式。
(一)全域統籌謀劃發展是基礎。成立以區政府領導為組長的農村供水工作領導小組,把農村供水工程建設作為辦實事、惠民生、促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加強組織領導、統籌謀劃和溝通協調,在廣西大石山區率先探索縣級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的模式。多方籌措解決建設資金難題,充分利用優質水源推進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通過聯網并網,徹底解決大石山區季節性缺水隱患,整體提升了全區供水保障水平。村屯實現水廠供水后,原來密布在山間地頭的水池、575個家庭水柜改為灌溉用途,解決了農業生產用水不足的問題。隨著供水保障水平的提升,各鄉村紛紛引進連片種植產業項目、大型養殖項目等,有力推進了鄉村振興發展。
(二)全縣統一強化管護是關鍵。成立由水利部門管理的國有鄉村供水公司,通過以大帶小的方式,實現對區內全部農村供水工程的統一管理。積極探索“平臺+公司+村屯管水員”的協作管理模式,公司運維人員開展巡查維修,村屯管水員開展日常監測并實時上報供水動態,村兩委、幫扶干部負責做好協調工作并共同監督和管護,將社會化服務、基層責任人、村屯管水員職能相結合,有效破解了石山地區農村供水工程管護水平低、水費收繳難、維護不及時等難題。供水公司負責對全區村屯管水員進行技能培訓,提升管水員業務技術水平,在1100多個村屯開展宣傳引導。田陽區連續三年每年安排財政資金100萬元,對工程運行管理進行補助,合理確定供水價格,保障工程正常運行。目前,該公司有專業運維技術員50名,運維檢修車7輛、水質檢測車1輛,村屯檢修服務三輪車6輛,保障了全區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維護需求。
供水公司運維檢修車
(三)全面提升智慧水平是方向。建立智慧農村供水大數據管理平臺和農村供水管理一張圖,群眾可通過手機APP、電話等反映供水狀況和相關問題。通過智慧平臺“云管理”、供水公司統一調度,對區域內農村供水工程進行實時監測和及時維修,實現農村供水工程信息化管理。這對鞏固拓展農村供水脫貧成果特別是保障脫貧村脫貧戶飲水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