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面通水。東線一期工程從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出發,用世界最大規模的泵站群“托舉”長江水北上流入山東;中線一期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由世界最大的渡槽群“護送”南水千里奔流,潤澤豫冀津京。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約494億立方米。其中,東線向山東調水52.88億立方米,中線向豫冀津京調水超過441億立方米。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南水北調工程全面通水7年來,改變了北方地區的供水格局,同時推動復蘇受水區河湖生態環境,發揮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作為平衡我國南北水資源分布不均,重點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狀況的戰略性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自身承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宋獻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期待這些綜合效益持續釋放,須依靠和確保實現科學、高效的運行管理手段,否則將可能導致工程取得的成果付之東流。
發揮生態效益是南水北調的關鍵使命之一。據介紹,在生態補水方面,南水北調東線沿線受水區湖泊蓄水穩定,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中線向北方50余條河流生態補水70多億立方米,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使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實現止跌回升。
在宋獻方看來,南水北調工程承載著均衡南北水資源的職能,而與其工程運行質量密切相關,水質保障同樣至關重要。他強調,“對于重大水利工程而言,確保水安全應被置于首位。這不僅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進行重申明確,更重要的是要自上而下形成互動,對用水和水安全進行管理,強化監督和執行。”
據介紹,在水質方面,目前東線輸水干線水質全部達標,并持續穩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質Ⅲ類以上;丹江口水庫和中線干線供水水質,穩定在地表水水質Ⅱ類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項惠及數億人口,投資數千億元,旨在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戰略性民生工程,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早已被納入我國“四橫三縱”國家骨干水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以長江豐富水源為依托,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和西線工程,通過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4大江河的聯系,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國家水網骨干。
此外,在工程后續建設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也已明確提出,推動南水北調東中線后續工程建設,深化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方案比選論證。
據記者了解,目前,南水北調工程正在推進東、中線后續工程規劃建設,同時開展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等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