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未來五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水環境提出更高要求,產業如何適應?水務企業高質量發展路在何方?從我國水務行業體量最大的上市公司北控水務的發展實踐可以看出,在行業政策紅利釋放、國家區域新戰略落地以及市場主體競爭升級三股力量的綜合推動下,未來五年水務產業發展將面臨更大機遇。
一、聚合政策變革新動能,為產業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從2015 年起,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提速,我國水務行業政策發布頻繁,其中“水十條”的發布標志著我國水環境治理進入面源治理、綜合治理的新時期,水務產業迎來一波大發展。
而作為十多年前北京市深化公用事業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幸運兒,以混合所有制組建的北控水務在政策紅利助推下,連續12年營收復合年均增速43.24%,凈利潤復合年均增速39.05%,成為我國水務行業體量最大的上市公司。2020年其在全球擁有水廠及鄉鎮污水處理設施1334座,營業收入253.6億港元,位居行業前列。
水務行業關系到國計民生,具有政府特許經營、初始投資大、投資回收周期長、資金沉淀性強等特點,是典型的政策法規驅動型行業,我國“十四五”規劃中進一步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及環境治理,水務行業發展因此迎來發展新機遇。
事實上,在“十四五”規劃發布前后,國家相關部門圍繞水務行業發展目標、行業監管、融資方式、資金補償等方面密集出臺相關政策,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十多份,這為未來五年產業發力,積蓄了強大的政策勢能。
比如,2020年4月,中國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聚焦重點行業(包括水電氣熱等市政工程,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固廢危廢處理等污染治理項目)推進基礎設施REITs試點工作,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有效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2021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九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首次針對污水資源化出臺統領性文件,預計將加速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服務發展,催生規模龐大的新領域環保產業。
目前北控水務已經積極參與到REITs試點工作中。北控水務表示,政策變革驅動產業快速發展,將成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水務行業的一大發展趨勢,而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北控水務致力于成為政策與產業良性互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二、緊跟國家區域戰略新布局,搶占新興市場制高點和先機
根據過去20年城鎮化率與城鎮用水的關系推算,我國城鎮化率每增加1%,城鎮生活用水將增加16.7億立方米。到2030年,我國僅城鎮生活用水就將增加250億立方米。如何解決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使用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是我國“十四五”期間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流域治理、綜合水利用等新興市場也將應運而生。而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新布局,提供了市場先機。縱觀全國,在這些國家新戰略布局的重點區域,北控水務均有深度參與。
2021年初出臺的《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京津冀地區達到35%以上。北控水務在京津冀地區布局了白洋淀流域、北京城市副中心、新航城、冬奧會四大治水高地,根據每個治水高地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展開治理。比如在北京新航城區域,北控水務負責實施的新鳳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讓長達110公里的河道重回綠水藍天。
在長江經濟帶這個超大規模的流域系統化工程中,北控水務更是與三峽集團合作,整合11個省市累計200多個項目,總投資近千億元,同時解決“珍珠(城市水系)”問題和“項鏈(長江流域)”問題,日處理能力達1200萬噸。
在2020年中央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之前,北控水務就已經深度參與黃河流域重點地區水生態環境治理的工作中。在太原市,北控水務因地制宜推廣再生水利用,在推動“九河復流”同時,每日為重點工業用戶及景觀補水用戶提供16.7萬m3供水,幫助這座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用水不足的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為國家戰略服務,是企業市場價值長期存在的根本和保障。“十四五”期間,隨著國家各項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推進,將為水務產業快速發展提供外部動力,一些長期困擾地方的環境問題將得以解決,真正讓污水變成綠水,讓環境負資產轉變為正資產。以北控水務洛陽洛河水系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為例,該項目在實施治理5年后,生態環境治理投入實現了“正向產出”,體現為對周邊消費的激活和對周邊區域土地價值帶動。
今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高質量發展”主題,這意味著環保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新突破。
以“治水”為例,和過去單純治理污水不同,北控水務認為,水務領域作為城市運營的垂直領域,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水務管家”這一細分行業。具體到城市領域,水務管家向上協調相關政府機構,參與政策機制制定;向下管理涉水資產,最終實現運營管理整座城市的水務相關資產。比如,北控水務在北京市大興區新鳳河項目,就采用“政府+承接單位+協同企業”的新型分工協同關系,以關鍵工程精準治理,實現流域項目的斷面達標交付。
而工業水處理作為水處理行業的“最后一公里”,鮮有水處理企業涉足,但北控水務認為,這中間可創造較大的價值空間,因此建立了“工業水資源智能管理系統”。
三、抓住市場發展新趨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生態文明建設要解決效率問題,必須依靠市場競爭引入創新活力。目前,我國水務產業有五支市場主體,分別為中央企業、地方國企、市場國企、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未來五年,隨著國家戰略和行業主管部門意圖與產業深度互動,各類主體也將在博弈競爭過程中加速創新奔跑,形成新的市場力量和格局。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以來,三峽集團以其區域性、流域性統籌治理為目標,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環境治理需求,和產業內眾多企業形成合作,搭建其一個新的體系。而北控水務作為產業龍頭,也通過與三峽集團的結合,放大自身杠桿,建立市場新打法。
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新材料等新興科技涌現,也在催生我國水務產業的資源、勞動、資本、技術、管理五大要素不斷升級,幫助我國水務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
在江蘇宜興,北控水務以全域打包、城鄉一體化、廠網一體化的模式,為當地提供一攬子管家服務,以BOT方式建設實施宜興市8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水量19.5萬噸;新建管網約2000公里、存量管網約2449公里;2960個自然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新建及運營維護,為未來環境治理的新業態打開了思路。
在東莞,北控水務的數字化水廠搭建物聯網平臺,對水廠各生產環節實時數據進行收集,建立廠級數字雙胞胎和專家系統,實現運營輔助決策和精確控制。根據2020年的數據,北控水務已在其東莞數字化水廠建設項目建立了1個省級運營調度中心、5個區域生產集控中心,完成30個水廠的智能化改造。
業內人士表示,“十四五”期間,“資本+技術”將成為市場競爭新趨勢,具有技術和規模優勢的水務企業將繼續加快行業布局,產業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升,而技術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將幫助北控水務這樣的頭部企業拉近與威立雅等全球巨頭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