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國與素有“地中海之心”之稱的馬耳他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也就在那年,由我國援建的馬耳他干船塢及修船碼頭工程成為當時對外經濟援助的首個大型水工項目,為修船業成為馬耳他的支柱產業奠定了基礎。周恩來總理十分重視,指示有關部門和技術人員要全力以赴,為國增光,希望工程能夠增進中馬兩國人民友誼,擴大與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友好合作。
建設30萬噸級干船塢,當時在國際上屬于巨型船塢,國內還沒有實踐經驗,特別是干船塢建在裂隙溶洞發育的泥質石灰巖基上,塢面以上及塢室巖石爆破開挖總量達68.16萬立方米。起初,對我國能否順利建成這個項目,很多人都持懷疑態度。

技術人員測量碼頭滑坡傾角
作為港口建設的國家隊,一航局接到干船塢建設任務后,于當年年底成立援外辦公室,調集專業技術力量進行項目籌備,最終選定第三工程處(今一航局三公司)為主派遣建設隊伍。設計過程中,多次派員到馬耳他實地勘察,同時去國外考察大型船塢工程。經多方案比選,最終提出較為合理的設計方案。
1975年,船塢工程正式開工。這座30萬噸級干船塢長360米、寬62米、深12米,塢室為分離式,塢口為整體式,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在開挖塢室過程中,曾遇到3條大裂隙和串球狀溶洞,日涌水量高達3.5萬噸。面對施工遇到的巨大困難,西方一些國家的官員、工程技術人員到船塢工地考察后斷言:中國人“肯定失敗”。

塢室施工全景圖
一航局建設者堅持設計和施工密切配合,技術人員帶領工人反復研究實踐,不斷總結,全力解決施工困難。面對大量涌水,摸索出機械、手工等多種填堵方式,成功實現止水堵漏;為保證大體積混凝土無裂縫,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混凝土骨料特點,嚴格執行選料、加工等技術措施;在安裝970噸重的臥倒式塢門時,設計者提出了“內空外水”的浮沉安裝法,未用大型起重設備,一次安裝成功,確保了船塢不滲不漏。為了建造這座大型船塢,一航局搬走了半座石山,然后再挖出塢坑,總共掘去70萬立方米的土石,澆注了10萬平方米的混凝土。
1980年10月,馬耳他30萬噸級干船塢交付使用。次年10月,中馬兩國政府正式辦理移交,并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時任馬耳他總理明托夫稱,中國是馬耳他的“真正朋友”,感謝中國政府給予的慷慨援助,盛贊中國建設者忠于職守、品德高尚,并把這座象征兩國人民友誼的干船塢命名為“紅色中國塢”。

馬耳他30萬噸級干船塢工程
30萬噸級干船塢工程從考察到竣工,中方每年向馬耳他平均派遣職工140余人,最高峰240余人。全體參加設計、施工的中方人員牢記周總理的教導,服從組織安排,矢志堅持到底,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一航局馬耳他30萬噸船塢工程副指揮長谷巖昭、起重技師徐會仲兩位同志在工程建設中因公殉職,永遠長眠在遠離故土的馬耳他,并被馬耳他追授“共和國服務”勛章。中國駐馬大使館每年都組織館員前往馬耳他阿多洛拉塔公墓舉行祭掃儀式,表達對谷巖昭和徐會仲的追思和懷念。

2021年4月1日,中國駐馬耳他大使帶領館員
赴阿多洛拉塔公墓為烈士敬獻花籃
2015年,時任馬耳他總理穆斯卡特訪華期間專程到大連訪問一航局三公司,特別介紹了馬耳他政府對烈士陵園的維護工作,并盛贊40年后的今天,“紅色中國塢”仍是馬耳他全國唯一一座不漏水的船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