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清流潤民生
——房縣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紀略
曾經,這里吃水“貴如油”,老百姓困在水上、窮在水上。
如今,自來水流進千家萬戶,農戶飲水安全普及率高達99.8%。
這里就是革命老區房縣。
織密供水“大管網”
“半夜起來去搶水,日頭當頂水未歸,倚門望夫含酸淚,但見水桶空稀稀”曾是房縣農村百姓用水的寫照。
精準扶貧啟動后,房縣將農村供水列入精準扶貧“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的首位,成立飲水安全工作領導小組,落實飲水項目監督責任人、行政責任人、組織責任人、技術責任人等責任制度,為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提供堅強后盾。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房縣水利和湖泊局、飲水辦、農村供水管理局主動請纓,選調精兵強將,組建4個工作專班,踏遍20個鄉鎮294個村山山水水,普查、摸排農村水源、飲水困難情況,精準掌握第一手資料,瞄準飲水安全“不落一戶、不落一人”的靶心扎實開展工作。
房縣按照“大手筆、大水源、大管網、大覆蓋”的目標,科學選址、布設飲水工程,實現“庫庫連通、庫渠連通、庫廠連通”。“千噸萬人”的房縣城北水廠大管網,覆蓋紅塔、白鶴兩個鎮10個村1.1萬戶2.8萬人;建設的20個鄉鎮集鎮水廠承擔轄區人口中心密集區供水;地表水源匱乏的鄉村、易地搬遷小區,通過開掘機井,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水;分散居住的農戶,興建自流式凈化工程,解用水燃眉之急。
民間資本“挑大梁”
近4年,房縣完成投資2.89億元,興建農村集中飲水工程308個,分散飲水工程870處,鋪設管網4908千米,受益易地搬遷小區682個。
為加快飲水工程建設,房縣充分吸納民資。近年來,民營業主張志國自籌資金近100萬元,建設窯淮鎮觀音堂、鋪溝、三叉等3座集中供水工程。目前,工程全部投入使用,受益人口達3個村6000余人。據初步統計,全縣民營業主完成投資410萬元,“一事一議”籌資1500多萬元,加快了飲水工程建設步伐。
房縣農村供水管理局負責人楊東斌說,邀請縣紀委監委、發改、財政、衛健等單位有關人員參與監督,從程序上、工序上、驗收上管嚴管實飲水工程。
2019年,房縣飲水辦在紅塔鎮油坪村興修機井,向地下開鉆200多米取水,破解農民飲水難題。當看到清澈的水流入凈水池后,縣飲水辦負責人杜虎興奮地說,根據當地供水需求,我們準確測算機井的直徑、深度、出水流量,確保全天候、全時段供水。目前,油坪村機井擔負全村1400多人供水,一個飲水老大難村變成了自給自足的用水豐足村。
清泉澆開“致富花”
為了破解飲水管護難題,房縣大膽改革管理體制,采用“公司管理+民營管理+協會管理”模式,對管理脫節的125處重點農村集中供水工程進行“認養”,讓其找到“家”的歸宿。
為了保障農村供水,房縣降低水廠運行成本,讓老百姓用得起水。每當談及供水話題,房縣水利和湖泊局黨組書記、局長徐文如數家珍:2018年,遴選確定房縣清溪維養有限公司對國有管理的26座水廠進行代管,負責代收水費、專戶繳存,收取的水費用于工程維修,通過減員增效、跟進管理,大大提高了工程產出效益。
隨著農村人口自來水普及率不斷提高,房縣將飲水安全與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精準扶貧易地搬遷小區建設相結合,與縣城發展總體規劃相結合,合理兼顧黃酒、耳菇、蔬菜等產業發展,不僅解決農民就業難題,還繁榮了農村經濟。
土城鎮、青峰鎮、沙河鄉農民依托供水工程,大力發展大棚香菇,均進入香菇產業發展第一方陣。目前,全縣栽培香菇農戶6萬多戶,年出口創匯9500多萬美元,農民年人均增收1200元。家住野人谷鎮駝魚河村的貧困戶張清友,2017年家里通上自來水后,放下扁擔安心到武漢打工掙錢。張清友說,不到一年時間,他打工掙了1.8萬元。要不是自來水通到家門口,自己在家天天挑水哪能掙到這些錢!
截至2019年底,房縣已投入資金4.28億元,興建供水工程1098處,供水規模5.71萬噸/日,40.55萬人受益,全縣294個行政村和682個易地搬遷小區基本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