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一個用水組織,實現管護有人
一是分類建立管水組織。桐廬縣169個納入改革的行政村結合自身實際,采用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主體、村“兩委”監督下的糧油合作社主體、小小聯合共同組建等多種形式,建立了不同樣式的村級用水管理組織167個,基本實現了村級用水管水組織全覆蓋。
二是確保管水隊伍穩定。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以鄉鎮為單元登記備案管水員名單,目前全縣共有日常管水員781名。通過制定考核管理辦法,指導督促管護主體規范管水員的工作內容,縣財政每年安排資金對工作負責、節水成效明顯的管水員進行節水獎勵。2019年度,全縣農業節水613.4萬立方米,撥付節水獎勵資金65.8萬元。
二、頒發一本產權證書,實現資產有主
一是開展清產核資。按照鄉鎮負責、村級調查、第三方實地測繪的方式,積極推進村級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由村級經濟合作社將農田水利設施調查情況上報鄉鎮,進行產權公示、注冊登記。全縣共有89座小型水庫、379座山塘、399.86公里灌排渠系、259處機埠、900處堰壩進行了登記確權。
二是發放產權證書。經縣政府授權,縣水利部門會同屬地鄉鎮(街道)共同對資產良好、產權清晰無爭議的村級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發放產權證書,已發放水庫產權證79份、山塘產權證284份、灌溉泵站產權證54份和高效節水設施產權證20份。通過明晰產權,明確落實了農村水利設施管護主體和責任,規范了農田水利集體資產財務管理。
三、落實一筆管護經費,實現運維有錢
一是核定成本水價。全縣村級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維護主要由工程維修養護費用、人員經費、供水動力費和公共費用等組成。通過對農業灌溉用水成本測算和水價核定,灌溉供水成本水價分別為小型自流灌區29元/畝,小型提水灌區57元/畝,中型灌區19元/畝。
二是實行精準補貼。村級管水組織通過“一事一議”確定當年度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養護計劃和經費安排。維修養護費用由管水組織按實際支出,縣財政根據管護考核結果進行精準補貼,其中,“合格”的補貼10元/畝、優秀的12元/畝。2019年,縣財政撥付精準補貼185.07萬元。縣財政實行精準補貼政策,切實減輕了村級管護經費壓力,有效激發了管護積極性。
四、制定一套規章制度,實現管水有責
一是出臺改革政策。圍繞農業用水成本監審和價格制定、農業用水定額及超定額累進加價、績效考核、獎補資金兌現等重點,在縣級層面制定了水價核定、工作考核、補貼獎勵等管理辦法。各村管水組織均編制了灌溉管理、運行維護、資金管理等制度,制定了放水員和維修養護人員管理章程,推動規范管理、有序運轉。
二是培養基層節水骨干。組織開展31場政策理論培訓、70余場現場教學,累計培訓基層管水人員1000余人次。把縣域內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領辦人、農村企業骨干和村“兩委”班子等350人作為農業節水骨干重點培育對象,進行節水制度和辦法的宣傳培訓。
五、記好一冊管護臺賬,實現運行有智
一是實行數字化管理。開發數字化平臺,將改革政策制度、灌溉用水定額、日常改革工作、灌溉用水記錄、維修養護記錄、財務憑證票據、績效考核成果、獎補資金兌現和使用情況等內容納入平臺統一管理。村級和鄉鎮紙質臺賬每年由縣級匯總收編歸檔,保證改革基礎資料和成果實現年度更新。
二是實行自動化運管。通過云端數據分析比對,用水量達到定額80%、100%及120%后,實行黃-橙-紅三色預警,為灌溉用水管理和農田水利設施運維提供決策依據。如莪山鄉沈冠村依靠自動化放水裝置種養稻魚共生田,平均每畝稻田年收益從不到500元提高到1萬元以上,將“黃土地”變成“科技田”,根本上扭轉了無序化、隨意性的末級渠系管護模式。
六、明確一條節水杠子,實現定量有據
一是節水管理嚴格量化。明確主要作物用水定額,如水稻為592立方米/畝、蔬菜92立方米/畝,小麥67立方米/畝、玉米58立方米/畝,再根據基層實際種植結構,測算出年度用水量和畝均用水量。同時建立“節獎超罰”機制等手段,加強節水量化管理。2018至2020年,全縣各年度農業用水控制總量分別為9724萬立方米、9704萬立方米、9233萬立方米,呈逐年下降趨勢。
二是用水指標分解到村。根據實際種植需求,將主要作物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分解到各行政村,通過實行農業用水定量管理,真正讓節水效果看得見、摸得著。如百江鎮聯盟村,2019年控制指標為129.5萬立方米,通過放水員勤放勤管、節約用水,該村實際用水量為100萬立方米,節水率超過20%。
七、采用一種計量方法,實現全域有數
一是計量設施全面覆蓋。桐廬作為山區縣,以自流灌區為主,共安裝了超聲波水位計、電磁流量計等自動計量設備61套,標準斷面水尺觀測的簡易計量設備972套,以及“以電折水”提水灌溉機埠配套電表54套。通過自動觀測和人工觀測相結合,基本實現了全縣農業灌溉用水計量設施全覆蓋。
二是節水減排效益直觀。2019年,全縣實現農業節水613.4萬立方米,折合節電量約30萬度、節約電費14.16萬元。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6年的0.595提高到0.610。經測算,COD、總磷(TP)、總氮(TN)減排總量分別為370噸、15.42千克、96.1噸,農業節水減排效益初步顯現。
八、實行一把鋤頭放水,實現節水有效
一是統一精準放水。引導各村調動和發揮好放水員這一“關鍵崗”的作用,借助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管理平臺這把“電子鋤頭”,協調不同作物種植戶的用水需求時段和控制用水量,維護用水秩序,實現從“大水漫灌”向“精準灌溉”轉變。全縣高效節水灌溉區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85以上,低壓管道區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9,農業灌溉效率明顯提升。
二是創新放水管理。不斷適應農業經營方式的變化,引導和發展種糧大戶、農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節水和放水管理。如分水鎮大路村橫山畈糧油基地將基層黨建工作融入農業水價改革全過程,以放水管水職能到位、渠系面貌改善等為重點,建立農業水價改革示范區,助推農村旅游,年旅游收入達1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