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朝開始,四瀆神就作為河川神的代表,由天子來祭祀。四瀆是我國古代對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的稱呼,即“江、河、淮、濟”,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后來淮河下游淤塞后改注入長江,濟水因黃河改道成為了黃河的一部分。后來,南方的河流大部分以“江”命名,北方的河流多稱為“河”,也多少與上古時代的“江”專指長江、“河”專稱黃河有關。
長江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古名江,最早見于《詩經》:“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由于它水量大,浩浩蕩蕩,又稱大江,六朝以后,通稱長江。
長江各段名稱、別名總計不下30種。從江源至當曲口,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稱通天河。藏語為直曲,意為牛犢河。因為藏人古時傳說河中有條從天而降的神牛犢,它的鼻孔永不停息地流水,就成為通天河的水源。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市岷江口,稱金沙江,金沙江古稱繩水、麗水,由于江中歷代出產麩金,南宋以來干脆將它叫做金沙江了。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通稱長江。岷江因水出岷山而得名,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古代曾一度以岷江為長江的正源,直到明末徐霞客寫下著名的《江源考》(又名《溯江紀源》),糾正了這一錯誤認識。

近代不少國家把整條長江稱為揚子江。其實從隋煬帝時起,江蘇南京市以下的長江段就有“揚子江”之稱。由于隋代在今揚州市南的長江北岸有個揚子津渡口,唐時又置揚子縣,為往來要津,所以得名。到了唐宋時代,揚子江一名更是大量出現于詩文中,盛行一時。近代,長江下游的揚子江沿岸是中國的繁華之地,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最先接觸的是揚子江這段長江,對他們而言,長江就是揚子江,便把長江譯成了Yangtze River。
黃河發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古代稱為“河”,《漢書》中始稱黃河。它的正源叫卡日曲,在藏語中是“紅銅色的河”的意思。藏族人稱青海境內段的黃河為“瑪曲”,意為“孔雀河”。
古代的黃河,河面寬闊,水量充沛,《說文解字》中稱黃河為“河”,《山海經》中稱黃河為“河水”,《水經注》中稱上河,《尚書》中稱“九河”,《史記》中稱為“大河”。由于它流經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泥沙俱下,河水成了黃色的滾滾濁流,因而又有黃河、濁河之稱。黃河一名至遲出現在《漢書》中:“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此事在《史記》中作“使河如帶……”。可見至少在東漢初年,黃河這一名稱已經出現。但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可,魏晉以后,“黃河”之名被逐漸應用,如著名的《木蘭詩》中就有“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句。《水經注》中也曾多次使用黃河一詞。

唐宋時期,黃河這一名稱被更廣泛的使用開來。提到“黃河”的唐詩俯拾皆是,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黃河中流日影斜,水天一色無津涯”(盧仝)、“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等,可見黃河的稱呼唐時已經固定了下來。
淮河古稱淮水。據傳說,淮河邊生存著一種叫“淮”的短尾鳥,“淮水”就因此而得名。淮河發源于河南桐柏山,主流經高郵湖南下注入長江。歷史上淮河是一條獨流入海的大河,南宋初年黃河決口奪淮入海,黃河與淮河合二為一,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在淮河河道中,致使河床淤高,只能以筑堤維持流路。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流入渤海后,淮河水流再也沖刷不掉黃河淤積的泥沙了,只得另找流路,經高郵、邵伯諸湖南下依靠長江泄水,形成今天的局面。沿淮干流西接秦嶺一線的南北兩側,自然地理要素都有明顯的差異,因而素有我國地理分界線之稱。通常所說的南方、北方就是以此為界劃分的。

遼河古時稱為遼水,《山海經》中的“潦水出衛皋東,東南注渤海,入潦陽。”據考證說的就是遼水,早在戰國時代,遼水一名即已見諸文獻。燕國還曾設置遼東郡和遼西郡,兩郡大致以遼水為界。遼、金時的遼陽府,元代的遼陽行省,明代的遼東三十四都司,雖轄境大小不同,但都以遼河流域為中心。漢代時稱大遼水,如《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遼河一名最早見于遼宋時期。如北宋的著名地理志《太平寰宇記》記載:“柳城,東至遼河,西至大海三百四十里。”《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記載:“離兔兒渦東行,即地勢卑下,盡皆萑苻沮洳積水,名曰遼河。瀕河南北千余里,東西二百里,遼河居其中。”等到了明清時期,遼河一名已被廣為記錄了。
濟水是古代四瀆之中至今唯一在地面上消失的中原大川。濟,《周禮·職方》《漢書·地理志》《說文》作“泲”,他書多作“濟”。分為黃河南北兩河段。《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這是河北河段;下文云:“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這是河南河段。河北部分源出濟源王屋山,下游屢經變遷。
古代黃河在此南岸分出一流,因分流處與濟水入河處恰好隔河相對,古人遂將它視為濟水的下游。下游東流注入鉅野澤(今山東巨野縣北),又自澤北出,經梁山之東向東北流入渤海。西漢設濟南郡、封濟南國,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置濟南府,就是因為它位于濟水的南岸(濟南自明代至今一直是山東省省會,1929年設濟南市)。金、元時代,濟水又叫大清河。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后,不再奪準入海,而是沿著大清河河道流向渤海,于是濟水下游段河道就不復存在了。只有濟源城北歷代帝王為祭祀濟水而修建的濟瀆廟,還記錄著濟水在古代大川中的地位。

黑龍江是我國結冰期最長的河流。它最古老的名字叫黑水。東北是我國著名的黑土地,江水在黑色的河床中流淌,遠遠望去烏黑一片,故名。又因為烏黑的江水在彎曲的河床中奔流不息,矯若游龍,所以人們又稱之為黑龍江。據民間傳說稱這個江名始于唐代,當時中原曾有人到黑龍江去,發現江水是烏黑色的,以為這兒住著烏龍王,于是稱它為烏龍江,后改稱黑龍江。
灞河 喜歡唐詩的人都知道,唐代長安城東有一條河叫灞河,灞河上有一座橋叫灞橋。灞河兩岸楊柳依依,出京東行幾乎都需經過這里,當時人們送別親友常在此處“折柳留戀”,故而“灞橋折柳”成了唐詩中著名的典故。灞河位于今西安市的東郊,發源于秦嶺,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向西擴張,幾十個西戎小國先后歸服了秦國,“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稱霸西戎后,為了昭顯武功,把秦都城外的滋水改名為霸水,后來在“霸”字旁加上三點水,而成灞水,再后來人們又逐漸改稱其為灞河。
贛江古稱贛水,自南而北縱貫江西全省,是長江的八大支流之一,鄱陽湖水系的第一大河。其源有兩支,東支稱貢水,出武夷山,為贛江正流,西支為章水,源出大庾嶺,兩源在今江西贛州市匯合后曲折北流。《水經注·贛水》記載:“(贛)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水,縣治二水之間,合贛字,因以名縣。”江亦因章、貢二水匯合而得名。“贛”原作“贑”,“贑”即“章”“貢”二字合并而成。這就是贛江名稱的由來。

漢江古稱漢水,為長江最大的支流,干流經陜、鄂兩省,于武漢匯入長江。漢水源自陜西省西南部米倉山西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為中源、沮水為北源、玉帶河為南源。流經沔縣(現勉縣)時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名襄江、襄水。

漓江奇峰夾岸,碧水瀠洄,藍天白云倒映于江中,景色猶如錦繡畫廊,是世界著名的風景勝地。漓江,一稱漓水,位于廣西東北部,同湘江上游的靈渠(湘桂運河)相通。“漓江”的“漓”意思是“離”。據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從靈渠出五里之后,水分兩派,一派向南流而曰漓水,一派向北流而曰湘水,“漓,離也,言違湘而南”。
所以在古代,河指的就是黃河、江指的就是長江,其他河流通常以單字如涇、渭、淮+水來命名,隋唐以后才漸次改為江、河等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