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保障率,對于供水企業來說,是命門所在。平穩、持續地提供合格的生活飲用水,是本職工作要求,也是最高工作要求。7*24小時不間斷為用戶提供符合國家標準的水,關系著萬千居民用戶的健康安全,也關系著商業及特殊用戶的經濟發展需要。如何提高供水保障率?一體兩翼,科學管理,為您保駕護航!
以建立水質質量保障體系為主體,建立健全“人-事-物”的管理體系和“預警-控制-應急”的技術體系,是提高供水保障率的科學戰略。
旋轉手機查看圖片
一、管理體系的實施和落地,與職業經理人的個人管理特點有很大關系。
以“選育用留“為主線的人事管理,對生產環境和產品標識追溯的事務管理,輔以涉水物料和設備管理的物資管理,是管理體系的核心著力點。
01
人事管理是事務管理和物資管理的基礎。
應以崗位職責為抓手,實現選育用留主線明晰,目的明確。選人用人的依據、培訓教育的內容均以滿足崗位需求為根本原則,人才梯隊的設置為“留住人才”提供資源。
02
事務管理千頭萬緒,主要從固定型的環境衛生管理和變動型的生活飲用水生產、輸配全流程標識追溯管理兩個方面把控。
環境衛生管理可以參考《城市供水條例》、《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GB 14881)、《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T/CCAA 32《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生活飲用水供水企業要求》等相關標準,根據企業具體情況制定管理辦法。
主要就廠區選址、廠區布局和設計、生產相關設施設備運行及維保、供水管網、排水設施、構筑物清潔消毒設備設施、廢棄物存放場所、通風設施、倉儲設施和監控設備等固定環境的衛生情況做出要求,對各個環節可能造成水質風險的操作做出指引和規范,比如化驗室與生產區域的必要物理隔離、有毒有害物料的管制、管網并網前的水壓試驗和沖洗消毒操作的規范等。
變動型的生活飲用水生產、輸配全流程標識追溯管理,有利于不合格產品的及時處理處置。制定統一的標識管理辦法,對生產及輸配過程中的水流流向進行可視化,當水質出現問題時,快速定位出現異常的環節,并在問題處理過程中提高定位效率。比如,管網水流流向及閥門標識,有利于外排操作的范圍定位及高效操作。
03
物資管理以涉水物料和設施設備兩個方面為主。
這兩個方面是水質安全過程中的肌肉和骨骼,以事務管理為血液連通媒介。除了上述事務管理過程中涉及此兩個方面的衛生要求,尚需要專項的質量管控和運行管理。涉水物料相較于設施設備,更新周期短,采購和取用過程中,需要不間斷投入人力資源進行質量確認和工藝參數確認。
質量確認可放置在物資管理崗位推進執行,工藝參數確認則需要技術體系的支撐。設施設備的選型,是采購過程的核心問題。安裝運行后,定期維護保養,不定期維修更換,是主要工作。
二、技術體系的建立,需充分尊重化學、生物學、水力學等科學基礎。
科學有效的技術體系,應從水質問題發生前的預警,到主要工藝流程過程中的水質問題控制,再到非常規形態下的水質問題應急處理,進行三種態勢的技術儲備。
基于全流程水質變化特點,識別水質指標的不同風險等級,并對不同風險等級的水質問題做出針對性技術措施儲備,此為預警技術體系;
水廠格柵、預處理、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工藝類型的選擇,運行過程中工藝參數的選擇和強化,以及技術改造方案制定,此為控制技術體系;
應急技術體系,主要針對原水水質突變和不可抗力突發兩類異常情景中,存在發生的可能性,同時一旦發生后果嚴重的事件,對水質指標提出有效的處理措施。
01
基于原水、出廠水、管網水的水質變化特點,構建水質風險庫,針對易引發水質變化的指標,結合水質監測能力,提出了重要水質指標的預警指導值、各級監測頻率,同時制定水質出現風險時的相應監測方案和針對性解決措施,以技術指南的方式,形成固定工作依據。
02
工藝類型是選擇常規類還是深度處理類,取決于經濟和技術資源的多寡。
常規工藝中混凝劑選擇、預處理氧化劑選擇、沉淀池附屬材料選型、消毒工藝選擇,均應根據不同技術的不同特點而定。比如消毒工藝種類繁多,不同技術的優缺點鮮明,氯氣消毒藥劑成本較低,但倉儲需要按照危化品類的法規要求進行防火設計,氯氣儲存和使用的空間及設施條件應符合《氯氣安全規程》(GB11984)的要求。另外,不適用于原水中消毒副產物前體物含量較高的情況,使用時需注意三鹵甲烷、鹵乙酸、三氯乙醛等氯消毒副產物的含量及相關水質指標能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的要求。
原水存在賈第蟲和隱孢子蟲等難以被含氯消毒劑滅活的病原微生物的水廠,可采用臭氧消毒。采用臭氧作為消毒劑時,應在出廠前補加含氯消毒劑,使得含氯消毒劑余量符合相應的水質標準。原水中溴離子濃度高時,考慮副產物防控,就不宜采用臭氧消毒了。
常規工藝技術在運行中,在不增設單元工藝和構筑物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調整工藝參數,實現效果強化。比如強化消毒通過采用聯合消毒、多點投加等技術措施,提高消毒效果,并達到控制消毒副產物形成的目的。
技術改造建議按照項目管理的方式進行推進。通過關注立項、設計與評審、施工過程監管、竣工驗收、資料移交、改造后評價等關鍵節點,把控改造效果,同時減少對連續正常供水的生產影響。
03
原水水質突變,主要表現在季節性和突發性的嗅味異常、鐵錳突增、氨氮大幅波動、色度突增、有機物含量異常、藻類突增、細菌總數突增七大類問題。
突發事件主要包括四大類型,分別為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環境污染或火災等事故災難、因飲用水造成的公共衛生事件,以及群體性或恐怖襲擊類社會安全事件。
應急體系應包括技術措施和演練方案。供水企業關系國計民生,針對以上情況的應急體系是供水企業的必備技能,而非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事項,這也是供水企業與其他普通食品行業的不同之處。
一體兩翼,實現供水保障率的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