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第1號洪水來臨、長江第1號洪水形成、鄱陽湖出現超警戒水位、水利部將水旱災害防御Ⅳ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Ⅲ級……當前我國南北方剛進入主汛期,各種防汛警報接踵而來。讓人揪心的是,多地還出現破歷史紀錄的持續性強降雨過程。很多人擔心,今年是否會再現1998年那樣的特大洪水?
主雨帶7月向北移動
從6月2日至7月2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暴雨預警,持續時間長達31天,為2010年有預警記錄以來同期最多。暴雨預警僅僅暫停了一天,7月4日和5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預警。根據7月5日10時發布的暴雨黃色預警,降雨帶大部分集中在南方地區,其中多地有大暴雨(100-230毫米)。這些持續性強降雨帶來的是嚴峻的抗洪形勢。根據應急管理部發布的消息,目前長江中下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上漲。7月5日1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達到19.01米,超警戒水位0.01米。截至5日10時,鄱陽湖水位達到19.18米,預計未來水位仍將持續上漲,這是今年鄱陽湖水位首次超警。據統計,截至6月30日,全國18省份的27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四成,珠江流域西江、北江和黃河上游、太湖先后出現今年1號洪水。長江第1號洪水于7月2日正式形成。湖北于7月5日18時將防汛Ⅳ級應急響應提升為Ⅲ級。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志華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7月中旬開始,我國東部地區主雨帶將逐步北抬至黃淮、華北、東北南部地區,意味著北方將進入降雨集中期。據氣象部門預測分析,今年7月至8月,全國降雨總體偏多,南北方均有多雨區,以北方雨帶為主。北方多雨區位于東北大部、華北大部、黃淮、西北東部,其中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黑龍江東北部、內蒙古西部、新疆西南部等地降雨較常年同期可能偏多三至五成。受其影響,黃河中游、海河南系、松花江、遼河等河流可能發生區域性較大洪水,新疆部分地區可能發生降雨融雪混合型洪水。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重現?
中國從南到北遭遇的一系列強降雨過程,讓很多人回憶起1998年那場特大洪澇災害。今年汛期可能會再次遭遇類似的特大洪水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姜彤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他解釋說,今年的洪水比較嚴重,降水也比較多,影響的面積很廣,而且是沿著整個長江上中下游一線。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從南海來的水汽供給非常強大,尤其是印度洋季風非常活躍,供應的水汽很多,包括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在內,水汽都很充沛。“每年6月到7月是梅雨季節,原本7月南方應該陸續出梅了,但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仍處在梅雨季節帶來的暴雨中。”姜彤提醒說,“每年我國南方地區主要經歷兩次洪水,一個是梅雨季的洪水,一個是臺風雨帶來的洪水。怕就怕在梅雨季的洪水和臺風雨洪水接在一起了。盡管降雨帶即將北抬至北方地區,但是南方水位還很高,如果再碰上臺風,形勢就很嚴峻了”。
如今防汛手段有改善
姜彤同時也表示,即便遭遇類似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也不可能造成當年那么大的影響。“相比1998年,現在長江流域整體防洪抗災能力有了很大不同。因為三峽工程已經完成,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諸多水利工程也都建好,我們的抗災意識也很強,可以通過整體調度削弱洪水帶來的危害。”他舉例說,長江委4日下發調度令:自7月5日6時起臨時將三峽水庫出庫流量減小至每秒3萬立方米。“按照汛期運行規定,三峽庫區一般是加大下泄流量。但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密集,河道已經滿了。如果三峽庫區繼續增加下泄,二者疊加在一起,對下游的河道堤防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加重受淹地區的壓力。因此,讓三峽的水稍微‘憋一憋’,少放一點水下來,這樣下游地區的防汛壓力就好一些。這是國家層面對長江全流域的一個綜合調度的結果”。三峽集團稱,按照長江委調度令要求,三峽水庫最大攔蓄量為每秒1.8萬立方米,削峰率超過三成,有效緩解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根據最新水文氣象預報,7月上旬三峽水庫將迎來新一輪洪水過程。長江委水文局長江水文情報預報中心副主任楊文發接受媒體采訪時還透露,基于長江流域3萬多個水雨情監測站點,協同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的監測信息,結合多年來不斷加強和應用先進的水文、氣象預報技術,借助智能的防洪預報調度系統,三至五分鐘就可以生成一套調度方案,長江干流水位調控可以做到“厘米級”。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今年防洪的壓力目前更多體現在中小河流上。長江防汛還面臨超標洪水應對能力不足、中小水庫安全度汛問題突出、山洪災害防御難度大、城市防洪排澇問題顯著等情況,需要認真梳理防汛的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