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供水新聞
 
供水新聞

節水灌溉科普知識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5-29  來源:北方海南  瀏覽次數:612
節水灌溉科普知識
1
 
地球上有多少水?人們常說的水資源是指哪些水?
 
地球上有多少水?人們常說的水資源是指哪些水?
 
地球的自然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生物圈構成,水圈包括地球上所有形式的水,其總儲量達13.86億立方千米,極其豐富。其中96.5%是海水,約覆蓋地球表面總面積的71%,因其含鹽量高,通常不能作為淡水資源直接被利用;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總量約為0.35億立方千米,占總儲量的2.35%,其中深層地下水、兩極和高山的冰川與永久雪蓋、永凍層底冰等占淡水資源總儲量的99.86%,是靜態水量,很難為人們所利用。
 
人們常說的水資源是指可供人們經常取用的,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得到恢復和更新的淡水量,即大陸上由大氣降水補給的各種地表和地下淡水水體的動態水量,這部分水量也就是自然界水循環中平均每年由海洋向大陸凈輸送的水氣量或由大陸注入海洋的河川徑流量,其總水量約為4.7萬立方千米,只占地球上淡水資源總儲量的0.13%。
 
2
 
我國水土資源承載力如何?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的不斷增加,水土資源的承載力已經接近上限,我國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土資源嚴重不足,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因此,發展節水農業,提高農業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的作物產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3
 
自然界中各種形式的水是怎樣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各種形式的水的相互轉化有大循環和小循環之分。所謂大循環是指海洋的水通過蒸發變為水蒸氣升到大氣層,形成氣團(也就是天上的云),云在風的不斷吹動下飄向陸地的上空,在一定的條件下變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一部分形成地表水(江、河、湖等),另一部分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小循環指的是陸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直接或間接(通過植物)蒸發變為水蒸氣上升到天空變為云,再以雨或雪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過程。
 
4
 
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
 
由于地球上存在著水循環作用,大氣降水(雨、雪等)會不斷的對水資源進行補給,所以水資源是一種可再生的資源。但是水資源的這種可恢復性在一定時間、一定區域內卻是有限的,如果不講究科學,超過限度的開發利用水資源,定會帶來很多惡果,有些地區長期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海(咸)水入侵等即是例子。因此水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5
 
為什么說今后國家或地區間的爭端主要源于水?
 
現在整個世界有能源、水源、食物、人口等多種危機,其中危機程度最嚴重、影響最廣的是水資源的相對短缺。因為水首先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其次水是農業、國民經濟的命脈,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經濟越是發展水也越顯不足。因此今后國家或地區間的爭端有可能主要表現在對于水的爭奪或占有上。
 
6
 
我國水資源在時間、空間上是如何分布的?
 
我國水資源在分布上具有時、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的顯著特征。
 
我國地域遼闊,跨躍高、中、低三個緯度帶,由于東西距海的遠近、南北緯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國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總的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地表徑流的分布趨勢,基本上與降水量相似,但地區分布的不均勻性比降水量更為嚴重??偟膩碚f,南方水多、人多、地少;北方地多、人多、水少。南方四片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81%,人均占有水量約為全國均值的1.6倍,畝均占水量為全國均值的2.3倍。其中,西南諸河片人均占有水資源量達全國均值的15倍,畝均占有水量達全國均值12倍。北方片中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7.5%,而人口和耕地卻分別占到全國的34%和39%。尤其是海灤河片,人均和畝均水量都是全國的最低值,人均占有水量為全國均值的16%,畝均占有水量為全國均值的14%,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為后者的4.5倍,畝均水量為9.1倍;西南諸河與海灤河相比,前者人均水量為后者的89倍,畝均水量為87倍。
 
我國水資源在時間分布上變化很大,水旱災害頻繁。由水循環可知,自然界的水循環在時間上的變化很不穩定,因此水資源在時間分配上具有不均勻性。尤其是我國位于世界著名的東亞季風區,屬顯著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因此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內年際變化都相當大,而且貧水地區的變化一般大于豐水地區。據統計,全國大部分地區連續最大四個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南方大部分地區連續最大四個月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華北、東北的一些地區可達全年徑流量的80%以上。
 
年降水量的最大與最小比值,在南方為2~4倍,在北方為3~6倍。年徑流量的最大與最小比值,在長江、珠江、松花江為2~3倍,黃河為4倍,淮河為15倍,海河則高達20倍。而且年際間還存在著連豐、連枯的現象,如黃河1922~1932年連續11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30%,海河北系1980~1984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1/2。松花江在近80年中出現過連續11年和連續13年的枯、豐年組,1916~1928年的平均年徑流量比正常年少41%,而1953~1966年又比正常年多41%。
 
降水量和徑流量年際間的懸殊差別和年內高度集中的特點,不僅給開發利用水資源帶來了困難,也是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產量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1
 
為什么我國被列為世界上十三個貧水國之一?
 
我國屬于缺水國之列,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水資源方面,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13個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淡水資源的1/4。
 
8
 
缺水會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隨著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工農業用水量不斷增加,而供水的增長明顯落后于需水的增長。按現狀用水統計,全國在中等干旱年缺水360億方。近10多年來,全國每年受旱面積都在0.2~0.27億公頃(1公頃=15畝),約有0.07億公頃灌溉面積由于缺水得不到灌溉。每年由于缺水少生產糧食600~700億公斤以上。在全國640個城市中,缺水城市達300多個,其中嚴重缺水城市114個,日缺水量達1600萬萬。全國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800億元,是洪水災害損失的2.5倍以上。
 
由于缺水而過量開發利用水資源,造成黃淮海流域、遼河流域、膠東半島諸河以及新、青、甘、寧、蒙內陸河流域等地區有的河流河水枯竭、河流斷流、河道萎縮、湖泊干涸;有的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有的土地荒漠化,對我國的生存與發展已構成嚴重威脅。
 
河湖水域污染,不少河常年流的是污水、臭水。河流入海水量減少,造成河道淤高、河口淤積。地表水不夠用就轉向超采地下水。河北、山東、遼寧、山西、北京等省市每年超采地下水數十億方,河北中南部平原地區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1.5米,機井深度從20~30米發展到300~400米。超采地下水造成水質變差,地面沉降,沿海地區海水入侵,良田變成鹽堿地。甘肅省河西走廊的石羊河,上游過量用水,減少了對下游地區地下水的補給,民勤縣綠洲萎縮,大面積沙棗樹枯死,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堿化、騰格里沙漠向南進逼,已有十多萬畝耕地撂荒等等。這些都直接威脅著我國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9
 
導致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就我國情況而言,導致缺水的主要原因有自然、人為兩大因素。我國地理位置、地勢條件決定了我國的一個基本的氣候條件――季風氣候,這樣一個氣候條件形成了我國每年自二月份開始,在暖濕氣流的影響下,自南向北逐漸形成多雨區,到8月份止,此后便進入降溫期,受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形成寒冷少雨季節。這樣年復一年,循環不止,形成我國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可利用的淡水不能有效的利用,白白流入大海,造成自然浪費。另一方面,人為地破壞生態環境加劇了水土流失浪費了水源。城市工業、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也存在浪費現象。工、農業的發展還對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這些都是導致缺水的原因。
 
10.我國解決農業缺水問題的對策如何?
 
制定和探討21世紀水問題戰略,已是世紀之交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重點議題之一。發達的經濟和社會必須要有高效率和可持續的水資源作為支撐條件,這在當今世界已成為共識。解決缺水有多種戰略對策,但是必須因地制宜。對于許多缺水國家或地區來說,如何把有限的水資源用好,已愈來愈成為這些國家或地區用于解決其水資源緊缺的重要措施。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降水量由南到北、由東向西遞減,干旱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域約占國土面積的2/3,水土資源分布不相匹配,降水量年內分配與年際變化很大,這些自然條件決定了灌溉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特殊地位。據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全國約70%的糧食、80%的棉花、90%的蔬菜都產自于僅占全國耕地面積1/2以下的灌溉土地上,灌溉面積的鞏固和發展愈來愈成為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灌溉用水為全國主要用水大戶,1993年全國總用水量為5198億方,其中農業灌溉用水為3817億方,占總水量73.4%。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節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現有大中型灌區水利設施的維修和完善”,“把推廣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為了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國家決定“九五”期間(1996~2000年),每年安排節水灌溉貼息貸款,由中央和地方財政貼息,專門用于支持發展節水灌溉、打井等節水工程建設;安排一定規模的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和國債資金,專門用于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續建配套項目和節水增效灌溉示范項目建設。同時在“九五”期間還組織實施了全國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建設,旨在以點帶面,推動全國節水灌溉的普及推廣。據資料統計,“九五”期間全國用于發展節水灌溉的資金投入約430億元,新增各類節水灌溉工程面積760萬公頃(合1.15億畝)。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已達1860萬公頃(2.8億畝),占全國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從“九五”初期的21.8%提高到34.1%。由于節水灌溉的推廣普及,實現了在灌溉用水總量零增長的情況下,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抗旱能力有所提高,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