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廖中平今年57歲,喂了4頭豬,種了十多畝地。這在文昌村的貧困戶中開創了先河——以前,村里還沒有人敢養這么多牲口、種這么多地。
為啥?水供應不上!
文昌村所在的平安鄉,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也是奉節縣有名的缺水地區。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且沒有明溝,只有暗渠,每次下雨,“水從渠里走,人在山上愁”,吃水靠天。每到干旱少雨的季節,來回穿梭的送水車是村民們最渴望看見的風景線。
2017年8月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駐村工作隊員們跑遍了全鄉各家各戶,征集訴求意見,村民們反映得最多的便是喝水問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產之本。水的問題不解決,談何“兩不愁三保障”?于是,一場水利扶貧攻堅戰在這里打響。
這場攻堅戰并不容易。
為了吃上水,村民曾用湯勺一勺一勺地舀
因為飲水這件事,廖中平吃過不少苦。“一般是幾十戶人共用一個水塘,排隊一勺一勺地舀,先去先舀,晚了有時就沒水了。遇到有人插隊,吵架摑裂(四川方言,指有矛盾)的事不少。”
“你覺得用來舀水的勺子會是什么勺子?”廖中平向重慶日報記者賣了個關子,“不是水缸里那種,是喝湯那種,舀一挑水要20分鐘。”
這種情形還不是最壞的。
集體水塘雖然水質不行,但好歹離家近。如果遇到天干,廖中平就必須到10公里外的梅溪河挑水,一來一回,半天時間沒了,哪還有精力發展生產?
65歲的楊勝明是較早搬到平安鄉場鎮上來住的村民之一,吃水情況稍微好一些,早在10年前就依靠集鎮供水用上了自來水,但他依然常常為吃水而犯愁。
“自來水不穩定,有一茬沒一茬的,一年里大概有半年都在停水,還是只能去排隊打水。”老楊說,而且這自來水并不干凈,混濁,有腥味,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燒。
說起吃水,在平安鄉駐村一年多的市政府干部龔平也是“搖腦殼”:“說實話,剛到村里來,一口水也喝不下去,水有味、不干凈。”
每年冬月至第二年的春天,是平安鄉最干旱的時候,不少村民得依靠送水才能渡過難關。尤其是梅溪河對岸的桃樹、長坪、向子三個村,由于交通阻隔,送水車要借道巫溪縣文峰鎮和云陽縣上壩鄉才能抵達,吃水極為不易。
“我們這幾個村,大多數人家屋頂都有好幾個大缸,就是等雨來的時候好裝水。還有的人,干脆在屋頂用磚頭砌了個蓄水池,鋪上塑料膜,能多裝一點是一點。”向子村村民夏壽庭說。
盡管缺水,但有的時候,水又會給鄉里帶來災害。由于平安鄉的地下是暗河,所以一旦連續暴雨,水位就會猛漲,造成洪災。2014年8月31日,持續暴雨讓平安鄉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災,水淹沒到了鄉政府的二樓,3天后才退去。
所以,村民們要求政府解決“水貧困”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天上接、河里抽、地下鉆、專車送”,誓讓群眾用上放心水
缺水,既制約了平安鄉經濟的發展,又造成了環境的退化,是平安鄉攻堅深度貧困要解決的首要“攔路虎”。
如何攻克?
“考慮到我們現有的條件,單一的法子肯定不能覆蓋所有村民,我們把十八般武藝都使出來了,最終定下了以建設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式供水工程為輔的思路,大力推進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解決‘季節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季節性洪澇’的窘境。”平安鄉副鄉長朱清平說。
首先是修建水池蓄水。兩年來,平安鄉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70處、分散式供水工程34處,實現全鄉飲水工程項目全覆蓋和農戶飲水管網“戶戶通”,解決了1.39萬人口飲水問題。
其次,從河里抽水。該鄉投資421萬元,建設了日提水量1000立方米的關門山應急提水工程,采取兩級泵站提升,通過落差近400米、總長5.1公里的管道,將關門山腳下梅溪河水抽至集鎮水廠,讓原本日供水量只有300立方米的硝洞水廠擴容到了1000立方米,可穩定解決海拔900米以下地區居民用水難題。
第三是鉆探地下水。“我們請來了南江地質隊,通過鉆井130-180米提取深層地下水源的方式解決應急水源,目前已鉆井6口,其中兩口井已投入使用,日出水量超過580立方米,可解決天臺、射淌、雙店、平安社區及場鎮等區域枯水期應急供水問題。”朱清平說。
此外,平安鄉還完成舊病塘整治工程23處、農業產業抗旱池38處,保障了全鄉52家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的農業灌溉用水。對高海拔及偏遠地區的“吊角”戶,則在枯水期安排專車送水。
種種措施,讓平安鄉兩萬多人的飲水問題得以解決。如今,水龍頭一擰,自來水嘩嘩直流,一天都不間斷,而且水量大、水質好,村民們喜上眉梢。
至于防洪問題,鄉里也有考慮。7月10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平安鄉看見,40多萬立方米的防洪池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防洪池通過涵洞與溝渠相連,平時可蓄水,暴雨時可泄洪,起到調節作用。
“誰受益、誰負責”,池長們把水管起來
自來水有了,但如何管起來,在農村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些村民在自己方便的地方接一根水管,就拿去澆地了。我們說他‘偷水’,他還不承認。”說起這件事,朱清平有些哭笑不得,“還有的村民,覺得這些管子都是政府出錢修的,自己只管用就是了,壞了也與自己沒關系。”
平安鄉思來想去,覺得還是應該按照“誰受益、誰負責”的辦法,提高大家的主人翁意識。
具體操作是,在每個集中和分散供水的水池受益戶中,讓群眾公開推選出一名“池長”,讓“池長”們來落實管護問題。
天臺村72歲的張興廣就是被42戶村民選出來的一名“池長”,負責庫容量1000立方米的龍洞水池的監督管理。
“每個禮拜,我至少要去查看4次。”他伸出一只手給記者比劃了一下,“不下雨的時候要去,一般是清理樹葉之類的漂浮物,下雨的時候更要去,確保雨水都流進了水池,能蓄滿水。每隔3個月,我們還要把水全放了,然后把里面的淤泥清理掉,有必要時還要消毒。”
這么多工作,顯然不是張興廣一個老人家做得過來的,于是他請了兩個幫手,負責維修水管之類的事,嚴防“跑、冒、漏、滴”。張興廣自己則挨家挨戶收水費,每個月用水5噸以上的農戶,每噸收3元,5噸以下的,每噸收兩元,收來的錢用于水管維修等材料支出。“今年雨水多,水池差不多蓄滿了,足夠42戶人用4個月。”張興廣說。
“有了水,平安鄉就活了!”朱清平說,如今平安鄉發展起了以高山蔬菜、豆腐柴、中藥材、脆李為主的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村民們的腰包也逐漸鼓了起來。
“以前有客人來,我都不好意思請人家喝水。”張興廣一邊張羅著給記者倒茶水,一邊高興地說,“村里有了水,馬上還要再修路、建房。過兩年,你們一定要再來看看我們這的新面貌。”
記者手記》》
把解決“水貧困”擺在重要位置
在貧困成因里,有一種貧困往往被忽略,那就是“水貧困”。
人可數天無食,不可一日無水。雖然“水貧困”看似不起眼,不像經濟貧困那樣吸引大眾的目光,但水和群眾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事關群眾的生活生產,因此絕不能讓“水貧困”成為脫貧攻堅戰中被遺忘的角落。
目前,我市脫貧攻堅已取得階段性進展,但“水貧困”依然是群眾脫貧增收的一大掣肘。一份數據顯示,中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074.5立方米,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而重慶人均水資源量也只有2142.9立方米,尤其是渝東南、渝東北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多為喀斯特巖溶地貌,蓄水十分困難,“地下水長流,地上渴死牛”,所以我們更應該將把解決“水貧困”擺在重要位置。
在今年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安排里,市委市政府特地提出,要保障貧困戶的飲水安全,大力實施貧困地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使全市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8%,確保所有貧困人口飲水安全。
希望通過這樣的扎實工作,盡早讓貧困人口全覆蓋吃上安全水,讓他們可以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加油干,早日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