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協調推進水網龍頭和節點水庫、主次網建設,完善水網監控體系,構建形成系統完善、安全可靠的現代水網,有效提高水資源綜合調配能力和區域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全省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六網會戰”的決策部署,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制定貴州省水網建設專項行動方案。
方案主要內容如下:
一、工作目標
到2022年,圍繞水網連通有突破、工程供水能力有提升的工作總基調,重點保障城鄉供水、產業供水和生態供水,大力推進大中小型水庫及配套水網、引提水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及大中型灌區續建和節水配套改造,新增工程設計供水能力20億立方米,全省工程設計供水能力達到140億立方米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5%,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2%,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1以上。完善水網監控體系,初步建成黔中和黔西北兩個區域水網,實現“市州有大型水庫、縣縣有中型水庫、鄉鄉有穩定水源”,確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2019年發展目標為:大力推進在建的321座大中小型水庫及輸配水網建設,新開工建設1—2座大型水庫和31座中小型水庫及輸配水網,啟動黔中區域水網建設,全面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增工程設計供水能力2.9億立方米。
二、重點任務
結合工程項目建設周期和建設周期內各年投資強度,統籌考慮輕重緩急、前期工作深度、投資規模和資金來源等因素,2019—2022年實施工程項目367座(處),工程規劃投資900億元,其中2019年完成工程投資120億元,2020—2022年完成工程投資780億元。
(一)供水水源及輸配水網。在全省水網框架下,大力推進大中小型水庫、引提水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完善水網建構基礎。重點推進在建321座水庫及輸配水網建設,擬建35座大中小型水庫及輸配水網,充分發揮水庫在保障區域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中的基礎作用。
1.大型水庫及輸配水網。2019—2022年,完成投資164.09億元。繼續推進夾巖水利樞紐及黔西北供水工程、馬嶺水利樞紐工程和黃家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加快實施鳳山水庫、觀音水庫、宣威水庫和花灘子水庫,總庫容達到20.9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達到9.83億立方米,新增設計供水量13.68億立方米。
2.中小型水庫及輸配水網。2019—2022年,完成投資412.85億元。統籌推進在建318座(中型93座、小型225座)和擬建31座(中型13座、小型18座)水庫建設,總庫容達到29.2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達到20.98億立方米,新增設計供水量35.83億立方米。
3.引提水和河湖水系連通工程。2019—2022年,完成投資20.23億元。推進威寧縣草海下游河湖連通工程、龍里縣城城區水系連通工程和遵義市湘江上游河段生態補水工程等條件成熟的“河—庫”水系連通工程。重點推進11處引提水、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新增設計供水量2.29億立方米。
(二)黔中和黔西北區域水網。在推動建成黔中一期、夾巖水庫主體工程的基礎上,結合黔中經濟區已建和在建水庫工程,初步建成黔中區域和黔西北區域水網,逐步完善區域水網體系。
1.黔中區域水網。以黔中、紅楓湖、黃家灣、普定、引子渡等為龍頭水庫,以桂家湖、革寨、凱掌、松柏山、花溪等為節點水庫,以黔中總干渠、桂松干渠、貴烏支渠、小鵝支渠等干支渠和“黔中—紅楓湖—黃家灣—普定—引子渡”之間連通工程為主網,“水源—水廠(田間)”之間輸配水工程為次網,初步形成水源互濟、豐枯互補的黔中區域水網,實現黔中水利樞紐與紅楓湖互為備用水源,主要覆蓋解決貴陽市城區、貴安新區、安順市、六枝特區等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擬建引子渡水庫提水工程、凱掌水庫至松柏山水庫輸水工程、麻桿寨至清鎮輸水工程。
2.黔西北區域水網。以夾巖、洪家渡、觀音、文星、烏江渡等為龍頭水庫,以附廓、文家橋、紅巖、海龍、石板塘等水庫為節點水庫,以畢大供水、夾巖總干渠、北干渠、南干渠、遵義供水線等干支渠和“紅巖—海龍”等水庫之間連通工程為主網,“水源—水廠(田間)”之間輸配水工程為次網,初步形成水源互濟、豐枯互補的黔西北區域水網,主要解決畢節市城區、大方縣城、納雍縣城、織金縣城、黔西縣、金沙縣、仁懷市、遵義市城區等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本次行動方案期內主要考慮建成夾巖現有設計方案內的輸配水工程,包括畢大供水工程和灌區骨干輸水工程兩部分。
(三)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2019—2022年,完成投資23.87億元。全面解決原規劃剩余279.54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問題,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飲水不愁。綜合骨干水源工程建設,采取配套、改造、升級、聯網等方式,輔以新建措施,按照“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專業化管理、企業化運營”的要求,更高標準整體推進全省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
(四)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2019—2022年,完成投資6億元。加快推進遵義灌區等大型灌區和都柳江灌區等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完善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五)區域水網監測調控體系。在水源和“河—庫”互聯互通建設形成區域水網的同時,結合全省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加強區域水網監控體系建設,健全水庫、監測斷面等各類各級監測監控站點,提升水資源監控能力,提高監測預警的完備性和全面性。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水利大數據等技術,依托“水利云”,逐步實現水資源調配和調度以及生態流量控制智能化、自動化,形成完整可控的水資源監測預警和調控體系。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基礎設施“水網”建設專項行動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下設辦公室在省水利廳,省水利廳主要負責人兼任辦公室主任。聯席會議辦公室具體負責推進“水網”建設各項任務。
(二)強化政策保障。優先支持民間資本參與水利項目建設和運營。推進水價改革,調整原水價格水平,逐步完善階梯水價運行機制,建立有利于節約用水、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勵提升供水質量的價格形成和動態可調整的投資回報機制。
(三)強化資金保障。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形成資金政策合力。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我省水網項目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各級財政預算投入。按照中央和地方有關法規、規章規定足額征收和計提各項水利建設基金和規費,并專款專用。充分發揮各級投融資平臺的投融資作用,有效利用金融政策和資金;鼓勵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機制,擴大資金來源。
(四)強化技術保障。加強對基層水利人才隊伍的培訓,全面提升干部職工素質。大力引進、培養水利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充實水利人才隊伍。以工程帶科研,針對“水網會戰”建設中存在的突出難題,設立專題研究,加大水利科研投入,攻克水利工程技術難題,為全省“水網會戰”建設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