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水稻灌溉用水高峰期。連日來,淮安市洪澤區水利局總工程師楊玉華帶領灌區有關同志,赴灌區一線查看灌溉用水情況,先后查看了楊碼閘、潯南閘、橫流河、中心閘、東豐產河渠首、高莊閘、陶新閘、黃集洞等溝河蓄水情況,在鄉鎮田間地頭查看和詳細了解當前灌溉用水情況。
近年來,為改變粗放的灌溉模式,節約灌溉用水,洪澤區水利局新建改建高莊閘、楊碼閘、陶新閘等各類配套建筑物235座,使灌溉工程設施更加適應灌溉用水的實際需要,通過摸索建立灌溉節水服務體系,使灌溉用水效率明顯提高,節水效益日益顯現。現階段區內水利設施已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基本上實現農村河網化,形成了一個“擋得住、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能控制”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灌區32萬畝農田灌溉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為及時調度好全區的農業用水,化解用水矛盾,減少水資源浪費,在灌溉用水期間,灌區同志每天都奔赴在用水第一線,與各村及時聯系,掌握每一個地區的用水情況,并做好各種相關記錄,為灌區及時掌握每個地段用水情況提供第一手資料。灌區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度用水,有效地控制了全區各種地質條件和各種復雜用水環境下的灌溉用水,讓水資源在有限的條件下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在朱壩街道袁集村東豐產渠首處,一座新建成的節制閘將袁集村到朱高村之間上千畝土地的用水問題解決了。朱壩水利站負責人介紹,由于這里地勢西高東低,每年普通農戶和農業大戶收成時間拉的長,水大袁集村的農田就會被淹,都要打壩,而朱高村則無水可用,經常發生矛盾,今年這些問題全部化解,而且避免了水資源浪費。
為有效解決周橋灌區管理手段相對落后、管理效率不高問題,實現用水科學調度和節約用水,增強農業抗御水旱災害能力,促進農業持續發展,洪澤區在周橋灌區管理中引入“大數據”理念,力求在“數字化、遠程化、自控化、平臺化”的基礎上,實現灌區管理的現代化。利用周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結余資金400余萬元實施了周橋灌區信息化項目建設,實現灌區“面上工程信息化、骨干工程自動化、運行調度科學化、建設管理智能化”的目標,有力地促進了全區農業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作出了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