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行業的熱度在增加,從兩個細節就能看出來。
4月15日-4月17日,第20屆中國環博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跟以往不同,本屆博覽會不再全免票,現場報名參觀需要購票進入。即便如此,參觀人次仍超過7萬,不輸往屆。
此外,本屆環博會規模更大,參展商多達2047家,較上屆增長了16%。博覽會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國內環保企業,來自德國、加拿大、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商也齊聚這里交流學習。
其實,2018年,整個環保行業歷經波折,環保企業普遍遭遇發展難題。那么是誰扛起了行業發展大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水源地專項督查、黑臭水體專項督查的執法倒逼下,水務行業異軍突起。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
直擊現場:大企業“秀肌肉”,小企業忙“取經”
4月16日大早,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外面已經排起了長隊,大量前來參觀的人員排隊安檢、有序進場。
作為亞洲最大的環保展,中國環博會薈集了全球先進的污水處理、給水排水、固體廢棄物處理、資源回收利用、大氣污染治理、室內空氣污染治理、場地修復、環境監測、環境服務業等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的前沿技術與最新解決方案。
本屆環博會在原有水、固廢、大氣、土壤四大領域基礎上,增加了噪聲污染治理、智慧環衛等板塊,貫通環保裝備制造商、設計咨詢服務機構等產業鏈上下游,為環保產業及終端用戶打造了一個環境污染治理全產業鏈生態對接平臺。
走進環博會場館,除了每個展臺都擺放了企業手冊外,有的企業還在展廳樹了一面播放屏,循環播放企業的最新技術和方案。還有一些企業將最新的技術工藝搬進了展臺,讓參觀者更直觀了解工藝情況,甚至有企業將移動監測車開到了展廳內。
與往年不同的是,一些大型環保企業不僅僅向參觀者展示自己的技術和方案,還借助分享會的形式,分享公司在各個環保領域的成果和探索,向參觀者講解業務模式、產品設備、技術成果、服務能力等。
一位參展企業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通過環博會,企業之間可以加強互動交流,大企業更好地展示出自己的技術和設備優勢,在行業內“秀肌肉”,小企業也在忙著學習、取經。
作為某上市公司的企業品牌負責人,對前來交換名片的同行,王川(化名)只能報以歉意的微笑,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前來換名片和拿資料的主要是行業內一些小型企業,想要建立聯系以便加強交流,早上準備的一疊名片,沒想到一個多小時就換完了。
水務行業表現搶眼
2018年對于很多環保企業來說是艱難的一年。正如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所說,去年,環境產業的發展遭遇了斷崖,許多人對產業的未來感到悲觀。
根據東吳證券研究所選取的環保工程與服務行業上市公司樣本,截至2019年1月31日,已披露業績預告的公司共有68家,2018年度取得歸母凈利潤29.08億元,同比減少82.98%,業績增速同比2017年下降90.77%,環比2018年前三季度下降52.81%。
中國環境報社環保產業研究院對外發布的《2018生態環境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環保板塊總體表現不佳。根據統計,除粵海投資、華測檢測、中國水務、偉明環保、中國水業集團全年實現正漲幅以外,大部分環保企業股價整體表現下挫。與2017年末超1.1萬億元的總市值相比,2018年我國環保上市公司市值縮水近三成。
但是,2018年,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水源地保護專項督查、城市黑臭水體專項督查等工作進一步倒逼,水務行業的發展卻表現搶眼。
以首創股份為例,作為第一家鎖定水務環保領域的國企上市公司,根據其公司財報顯示,首創股份在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24.55億元,同比增長34.14%;利潤總額達到12.79億元,同比增長31.5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19億元,同比增長17.55%。
不止首創股份,2018年,光大水務實現收入47.68億港元,同比增長近32.89%;股東應占凈利同比增長31.28%。北控水務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45.97億港元,同比增長16%,股東應占溢利同比增長20%。
提標改造催生污水處理價格上漲
2019年2月21日,東莞市發改局公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我市污水處理費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今年4月1日后,居民實際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將由現行的0.93元/噸調整為0.99元/噸,非居民由1.21元/噸調整為1.49元/噸,特種行業(含污染企業)由現行的1.4元/噸調整為1.99元/噸。
對于這種調整,很多城市并不陌生,近年來,很多城市都在推動污水處理費上調。
根據2015年《關于制定和調整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2016年底前,設市城市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原則上每噸應調整至居民不低于0.95元,非居民不低于1.4元;縣城、重點建制鎮原則上每噸應調整至居民不低于0.85元,非居民不低于1.2元。”
據統計,截至2019年1月末,我國36個大中城市居民污水處理費基本調整至0.95元/噸或之上。
對于污水處理費上調,首創股份董事兼總經理楊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污水處理費價格上漲來源于幾個方面:物價、人工、電力等成本的增加會帶來價格的上漲,每一個特許經營協議里都會有價格增長機制;環保標準的提高也會帶來價格的增長,污水處理廠的出水標準從二級提高到一級B再到一級A標準,甚至一些地區要求達到地表IV類水、地表Ⅲ類水的標準,這種提高一定會帶來價格的增長。
另一家水務上市公司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不同水質,在提標改造上的難度都不一樣,提標帶來的價格影響也會有差異,比如北方一些城市污水處理提標的難度就遠高于南方城市。
因為提標改造帶來污水處理價格上漲,對于水務企業而言,直接的利好就是營收的增加。有水務企業負責人估計,2018年公司旗下污水處理費上漲,將帶來2019年約4000萬-5000萬元營收的增加。
此外,在提標改造的過程中,小型企業如何做到技術的突破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成為了難題,很多小型環保企業旗下的污水處理廠在提標改造過程中被迫轉讓給一些大型環保企業,對于水務行業而言,這無疑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大型水務環保企業普遍對未來的市場發展充滿信心,隨著標準不斷提高,執法力度加大,未來水務領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