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國家出臺了支持涼山州加快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若干意見,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彝區“十項扶貧工程”方案,出臺17條政策予以特殊支持,以非常之策強力推進大小涼山彝區脫貧攻堅。
“沒有彝區的小康,就沒有全省同步的全面小康”“要讓彝區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莊嚴承諾響徹蜀中大地,打贏大小涼山彝區脫貧攻堅戰的集結號已經吹響。
涼山地處橫斷山脈南段,雖高山聳立、大河浩蕩,卻缺水、缺地、生態脆弱。
20世紀50年代,涼山一步跨千年,從奴隸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變化天翻地覆。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基礎差、底子薄始終是阻礙全州發展的瓶頸。全州17個縣市,其中有11個屬于國家重點扶貧縣。
要確保2020年4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數據很沉重。
然而調研結果顯示,“因水致貧”才是“窮根兒”。涼山水資源雖然豐富,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缺少骨干大中型綜合調蓄工程;現有水利設施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嚴重,所以季節性、區域性干旱缺水問題十分普遍且嚴重,旱洪災害頻繁,成為涼山脫貧的掣肘。
涼山要脫貧,水利須先行。
先讓貧困人口喝上放心水
村民爾古里一指廚房里的水龍頭:“通了自來水,我們家就多了一個勞動力。”
爾古里是涼山州金陽縣熱水河鄉體可洛村人。兩年前,她家想喝上干凈水,就必須靠丈夫去外面挑。自從通了自來水,丈夫能騰出手來去務工了。“一個月還是能掙個幾千塊,一年就有幾萬塊,一下就甩掉了‘窮帽子’。” 爾古里說,“我們村這種情況太多了。”
據四川省農水局的調研:在部分山區,背水和挑水成了每家每戶的“必修課”。來回需要兩三個小時,一趟頂多一百三十斤,也僅夠一家人一天吃飯和洗澡。在缺水嚴重的村落,幾乎每家都有勞動力被耗費在挑水上。調研顯示,每家勞動力每年因缺水能誤工120天左右,“如果按一個勞動力一天能掙120元計算,一年就是14000多元,足夠三口之家脫貧了。”
除占用勞動力資源外,吃水也關系到貧困戶們的健康乃至看病支出。根據對13個貧困村的監測,僅以腸胃病等消化道疾病為例,通自來水前發病率高于通水后一倍。“僅這一項,每年人均減少醫藥費支出就接近100元。”省農水局相關負責人認為,讓貧困戶喝上放心水,既能讓相對稀缺的勞動力得以解放,又能降低貧困戶因病致貧概率。
彝族群眾喝上自來水
統計顯示,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共計安排涼山州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總投資6.71億元,累計讓77萬多農村居民和在校師生喝上放心水。但截至今年年初,涼山州依然有51.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沒有喝上放心水。四川省農水局供水處處長周家富解釋道:“在全省范圍內,沒有覆蓋自來水的區域,涼山州就占了一大半。”
“過去這些年,我們一直把讓貧困戶喝上放心水當成水利扶貧的重中之重。”四川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不過由于川內各地自然條件差異較大,且局部地區水源不穩定、基礎設施極弱,仍有像涼山州這樣地區的貧困人口喝不上放心水。
飲水安全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脫貧奔小康的硬條件之一。據介紹,四川省此前已選派70余名技術人員趕赴涼山,用于開展幫扶工作,其中農村自來水設計、建設和運管領域技術員就占了一半左右。
2018年,四川省再另行安排88個貧困縣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補助資金7.7億元,獲得該資金總額最多的正是大小涼山地區。依據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精準施策綜合幫扶涼山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2018—2020年,四川省將每年國家下達的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的30%以上,用于11個深度貧困縣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
根據估算,涼山州本級只需配套少量資金,就可以在2020年年底前讓全州剩下的51.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用上自來水。而這些新建的自來水廠,將全部納入已建成縣級水質監測檢測系統。
錢有了,水質也有了保障,供水管網怎么管?貧困戶用不用得起?
省農水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主干線管網由水廠負責,支線及以下管網由各村負責。管網的巡查管理將由各村的水利公益性巡管員承擔。今年,涼山州的11個貧困縣將設置1800多名水利公益性巡管員,上崗人員都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遴選。
而由于剩余貧困村多數取水條件較好,意味著取水制水成本并不高。少數取水制水成本高的村子,也定下了一條“農村自來水價不得超過當地城鎮水平”的紅線,超出部分將由地方財政補齊。
金陽縣丙乙底村彝家新寨
啃下水利扶貧的“硬骨頭”
在龔文波短暫回成都匯報工作的間隙,記者見到了這位風塵仆仆的扶貧干部。2018年6月份,這位四川省電力設計院黨委副書記有了“兼職”身份:省水利系統綜合幫扶工作隊領隊。
龔文波告訴記者,今后兩年半的時間,他和省水利系統綜合幫扶工作隊48名隊員的重點任務,就是扎根在大小涼山深處,不斷提高農村自來水的覆蓋率,同時以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支撐特色農林產業發展。這也是公認的涼山州水利扶貧“硬骨頭”。
涼山州水務局水利科科長楊勇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年初,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有效灌溉面積達99萬畝左右,而同期11個縣的耕地面積已達232萬畝。換言之,尚有近六成耕地為靠天吃飯的“望天田”。
“除了農村飲水,灌溉的問題不解決,很難徹底脫貧。”談到脫貧攻堅的方向,省農水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對涼山州而言,促農增收最有效的手段是發展特色農林產業。而光照強導致的蒸發量大、高海拔落差導致的取水難度大和成本高,讓涼山的特色農林產業發展離不開水利工程支持。
水利工程的開建速度也相當神速。2018年6月28日,位于西昌市太和鎮外的大橋水庫灌區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從2018年3月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到完成開工準備,前后僅僅3個月。
開工為何如此之快?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1999年竣工的大橋水庫地處冕寧縣與西昌市交界處。其設計總庫容量6.58億立方米,扣除附近灌區和鄰近城市的供水量外,水庫每年尚有3億立方米左右的富余庫容。
“考慮到大中型水庫建設投資額度大、周期長、難度高,現在著手修建很難保證在2020 年年底前投用。”四川省水利建管處副處長徐波說,把水庫的富余庫容轉化成灌溉用水是一條可行之路。同時,改擴建工程投資額度相對小、難度不高且見效快。根據設計,大橋水庫灌區二期工程涉及冕寧、西昌、德昌3縣(市),設計灌溉面積45.85萬畝,多年平均供水量2.55億立方米。
“產水配套和水源建設都是為了灌面擴域,這也是涼山州水利扶貧的重點。”省農水局農水處處長陳鵬認為,為貧困村引來灌溉水,事關增收這個脫貧攻堅的核心任務。
水電移民集中安置點
根據規劃,今后3年,四川省將投入中央、省級水利扶貧項目資金30億元左右,重點用于涼山州在內的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其中,涉及灌面擴域的工程建設,共計劃投入近10.8億元,主要建設內容圍繞灌區續建配套、小農水建設、骨干工程小型水庫建設和病險水庫整治四大工程展開。
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透露,除了投入“真金白銀”外,四川省還將拿出特色政策——對11個深度貧困縣啟動執行“三增一免”政策。具體內容是,新增水利脫貧攻堅資金、新增水利脫貧攻堅項目和新增水利脫貧攻堅舉措,免除納入年度專項計劃的水利新增發展專項項目的縣級配套資金。
要修建更多的灌溉工程,直接影響了龔文波帶領的幫扶工作隊的人員構成。龔文波說,他所帶領的隊伍中,農田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加上農村自來水建管技術人員,占到了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一來涼山的技術力量薄弱,二來受氣候和地形影響,在涼山州修建水利工程的技術難度極大。”龔文波說,今后要啃“硬骨頭”,就靠這些技術骨干了。
扶貧先從精神和志氣開始
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有一個小村子的出行難問題引起了他的關心。這就是被稱為“懸崖村”的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勒爾村勒爾社。
僅僅一年多以后,這里發生了偌大變化——鋼梯修好了、電通了、農家樂開業了……最大的變化,是村民丟掉了懶散的壞毛病,他們的致富信心被點燃,干勁上來了。
“懸崖村”精氣神兒的轉變,是涼山州深度貧困地區扶智、扶志的成效所在。曾經,這里環境惡劣,且教育落后、觀念陳舊,簡直就是涼山州深度貧困的縮影——
四川省委某領導到涼山州調研時,發現貧困戶家的桌椅板凳和衣柜都是鐵皮的,這讓他很好奇。后來得知,天一冷,給困難群眾配的木制家具都被老鄉燒來烤火了。捐贈的洗衣機,老鄉干脆拿來當了裝東西的容器。
2013年2月,“懸崖村”的藤梯
受傳統文化影響,貧困地區群眾只會“養豬過年、養羊御寒、養雞換鹽巴錢”,習俗就是“以酒當茶、殺牲待客、好要面子”,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尚未消除。金陽縣馬依足鄉的貧困戶賈巴日者,叔叔過世時他殺牛宰羊,欠下的債至今仍沒還上。
原來,涼山是我國典型的“直過民族”特困地區,“曾經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經歷了幾千年奴隸制社會之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短短幾十年間經歷巨大變遷,社會發育不全,物質上雖然接觸到了現代社會,精神上還沒有融入現代文明。
貧困群眾觀念落后、干部工作能力不夠,都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攔路虎。涼山不僅要興水富民,更要下決心解決精神貧困。
移風易俗、融入現代,絕非一日之功。以前是沒水洗手洗澡,現在在水利部門的幫扶下通了水,就要引導貧困群眾從“五洗”(洗臉、洗腳、洗碗、洗衣、洗澡)做起,養成現代文明習慣,比如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鋪、不用鍋莊用灶臺。
昭覺縣向陳規陋習宣戰實施的“五項革命”,首先針對的就是紅白事。普格縣東山鄉的《村規民約》規定:“喪事宰牛不超過10頭,喜事殺豬不超過15頭,鄰里之間紅白喜事禮尚往來不準超過200元。”通過全面開展“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涼山州貧困群眾的陳規陋習正在逐步祛除。2018年1月,在四川評選出的全省首批1481個“四好”村中,涼山州占了76個。
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策,涼山州“砸鍋賣鐵”改善辦學條件,全面落實民族地區15 年免費教育,從幼兒抓起,幫助彝區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過好“語言關”,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得益于免費教育計劃的杜基布池畢業于成都鐵路衛校,他說“教育有助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四川省委、省政府也連續開出藥方。《大小涼山彝區“十項扶貧工程”總體方案》瞄向彝家新寨建設、教育扶貧提升、現代文明普及等突出問題精準發力。省里隨后再出臺17 條具體支持政策措施,強化造血功能。
2017 年,涼山州借鑒小涼山彝區“勞動收入獎勵計劃”,創新深度貧困地區激勵引導機制,在全州2072個貧困村開展“以購代捐”活動,使扶貧幫扶從傳統輸血向持續造血轉變。
昭覺縣特布洛鄉谷莫村有141戶570人,其中貧困戶32戶134人,屬建檔立卡貧困村。經州政府牽線,廣東南海小農丁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與谷莫村簽訂了“以購代捐”農產品購銷協議。駐村工作組通過“以獎代補”“以購代捐”的形式,大力發展閹雞產業,為谷莫村短期發展注入活力,2017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培訓1人、改變1家、脫貧1戶”,涼山州還依托縣委黨校三年內將12.73萬名貧困戶適齡勞動力輪訓一遍,培養新型農民。同時創辦“農民夜校”3745所,組織群眾學漢語、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能,幫助算清政策賬、收入賬,由“要我脫貧”轉變成“我要脫貧”,依靠勤勞的雙手創造小康幸福生活。
普格縣紅軍樹村的孩子們在新村里嬉戲
來到普格縣特補鄉特補乃烏村村民莫日聰家新蓋的樓房,一家5口人衣著整潔,臉上干干凈凈。之前經濟收入一直較低,近幾年種烤煙,家里慢慢攢了一點錢。拿到3.5萬元的建房補助,住進了新房,習慣也逐漸變好了。以前妻子蹲在地上做飯,大家圍著火在地上吃飯;現在改用灶臺做飯,一家人上桌吃飯。“明年再來我們家,肯定會有更大的變化和驚喜。”
中秋節到了,昭覺縣特布洛鄉谷莫村村民俄底曲西給駐村第一書記羅雅宏發去了短信:“感謝共產黨,感謝你們為我們修路、通水,帶我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