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連日遭遇高溫天兒,但家住舊宮鎮育龍家園的李女士,再不用擔心洗澡難的問題了。6月底,她所在的小區告別渾濁的自備井水,用上了干凈的市政供水。
近年來,本市大力推進自備井置換和老舊小區供水管網改造,從根本上改善了一批老舊小區居民的用水條件。8月1日從市發展改革委獲悉,2018年本市計劃完成269個單位和小區的自備井置換,379個老舊小區的內部供水管網改造,預計將至少有15萬居民改喝市政供水。
渾濁井水變干凈市政水
育龍家園建成于2000年,24棟居民樓,用水人口約2600人,每年用水量在12萬立方米左右。長期以來,小區居民用水全靠一眼自備井。水質較差,水壓不穩,居民深受其苦。尤其是近幾年,長期抽采的自備井井壁塌陷,水質更是難以保證。大伙兒平時吃水,或是買礦泉水,或是到小區凈水機去買凈化水。
小區東門附近泵房里,300米深的自備井,被抽采了近20年,早已不堪重負。小區物業經理周曉廣對此也很無奈,水抽上來,雖經三道過濾,水質還是不行,有時候甚至發紅,“含沙量太高了,再怎么過濾也無濟于事。”
2018年4月底,小區開始進行自備井置換,經過兩個月緊鑼密鼓的改造,到6月底,水源成功切換為市政供水。現在居民打開水龍頭,出水清澈透亮,干干凈凈,主要是來自郭公莊水廠的南水北調水。
市自來水集團自備井置換辦公室副主任張海祥介紹,按國家規定,飲用水中鈣鎂離子含量不應超過450毫升/立方米,否則就是硬度過高。原來小區自備井供水鈣鎂離子大概在430毫升/立方米,這回置換為市政供水,硬度指標大約在150毫升/立方米,水質明顯提高。
管網智能化精細供水
走在小區里,仍能看出前段時間改造時開挖路面,鋪設供水管線的痕跡。張海祥說,原來不光水質差,供水也很不穩定。主要原因是入戶管線布設落后,管線分支閘門很少,一旦某處漏水要維修,就得把整個小區停水。
這個老大難問題,隨著自備井置換全都迎刃而解。現在供水主管線用的是球墨鑄鐵管,跟目前新機場供水管線材質相同,壽命至少50年,抗腐蝕、抗沖擊性能大大提高。管道還有水泥砂漿內襯,不易結垢,這就大大提高了供水安全保障。
小區管線入口處都安裝了流量計,相當于形成了一個獨立計量小區,可實時監測用水量和管網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管網漏損隱患,對小區用水實施精細化管理。
居民家中也更換了新型遠傳電力水表,可以做到查表不入戶,數據自動回傳到信息終端,用戶再通過客戶端、微信、支付寶或網上銀行輕松交水費。
治地下水超采頑疾
“自備井置換,一方面要解決老舊小區居民用水的水質問題,另一方面要通過對供水水源的調整,解決地下水無序開采的頑疾。”市發展改革委基礎設施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本市供水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供水能力不斷提升,特別是南水北調水進京后,水資源狀況大大改善,已具備加快自備井置換的條件。
按照要求,2020年年底前,本市中心城及其周邊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和城市副中心,要基本實現生活用自備井供水全部置換為市政供水,基本完成老舊小區內部供水管網改造,并實現專業化管理。該負責人介紹,具體建設任務包括1033個單位的自備井置換和1223個老舊小區內部供水管網改造,共計改造小區內部管線約1000公里。
這其中,2017年已完成200個單位的自備井置換、75個老舊小區的內部供水改造。2018年計劃再完成269個單位的自備井置換、379個老舊小區的內部供水管網改造。其余任務將在2019年、2020年分批完成。(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