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無積水居民點贊
昨日,記者來到海信南嶺風情B區,一進入小區院內,草木茂盛,綠樹成蔭,蜿蜒的步行道曲徑通幽,道路兩側分布著一個個小型的雨水花園。由于剛剛下過雨,樹葉上還沾著水珠,但人行道路面并沒有積水,不少居民正在休閑散步,還有一些老人帶著孩子正在雨水花園附近玩耍。
居民任福榮是海信南嶺風情B區的老住戶,她告訴記者,小區建成已有11個年頭了,沒改造之前,小區內雜草叢生,特別是到了夏天,蚊蠅特別多,“我們小區里住的大多都是老人和小孩,以前下過雨出門特別不方便,一下雨就非常滑,稍不留神就會摔跤。 ”任福榮說,經過海綿改造后,現在就算是大雨,地面也沒有積水,全都流到路旁的綠地和小花園了。“周圍小區的居民都非常羨慕我們,說我們是住在花園里。 ”
對于小區進行的海綿改造,居民劉桂芳也豎起了大拇指,“下雨以后路一點都不濕,下著雨我們都出來遛彎。 ”
海綿改造讓雨水留下
海信南嶺風情B區是李滄區“海綿城市”改造項目之一,施工人員通過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和透水鋪裝等方式,對小區進行了海綿化改造,不僅大大改善了雨天積水等問題,而且提升了水資源利用率。
華北市政院是我市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的技術咨詢團隊,工程師魏嬌嬌介紹,“改造之前,50%的雨水都會流到市政雨水管網里面,水沒有留在本地,對地下水的涵養作用比較小,經過改造之后,雨水基本都留在本地了,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8.4%。 ”她解釋,所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88.4%,也就是說48毫米以內的降雨量都能就地消納。
魏嬌嬌現場給記者做了一個小實驗,她取來一桶水潑到小區的透水鋪裝上,剛潑下數秒鐘,地面就“喝進去”大半。十幾秒鐘后,地面上的積水已經無影無蹤。
小區兩天“吸水”500方
“屋頂上的雨水經落水管匯集進下凹綠地,然后再經植草溝流入雨水花園。雨水花園內設置了溢流井,多余的雨水可通過井內的溢流管流到市政管網內。”華北市政院工程師許彗星為記者勾勒了降雨時雨水的運動過程。他告訴記者,雨水花園下的土層也大有學問,包含蓄水層、礫石層、種植土、過濾層等多個層面,雨水經過濾凈化后補充到地下水中,可滋養小區內的各種植物。
“實際檢驗之后發現,這個小區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好。 ”許彗星粗略估算了一下,經過最近兩天的降雨,該小區蓄水量可達500立方米。 “咱們家里喝的大桶水,基本是20升一桶,500立方米相當于2.5萬桶大桶水;如果用綠化養護用的灑水車換算的話更形象,灑水車每車可拉水25立方米,500立方米相當于20車灑水車的水量。 ”
全市繼續發力鋪“海綿”
記者從市城鄉建設委獲悉,自2016年4月份青島市入選海綿城市建設第二批試點城市以來,我市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持續發力。截至2018年6月,全市已累計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面積110平方公里,在建54平方公里。其中試點區182個試點項目累計完工100項 (建成面積9.84平方公里),在建49項(在建面積3.76平方公里),開完工率達82%。
根據 《青島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年)》,到2020年,青島25%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標準,到2030年80%建成區面積達到海綿城市標準。下一步,市城鄉建設委將進一步完善海綿城市各項管控機制,修訂完善相關規范及技術導則,加強海綿城市運維方面的技術、規范和課題研究,完善全市海綿城市監測體系,為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運營、考核提供數據支撐。“在試點工作基礎上,我們將結合‘美麗青島’建設,在全青島的公園綠地、河道清理、城市水生態建設中,推廣比較好的海綿城市做法,為大家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市城鄉建設委海綿處工作人員表示。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傅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