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員在記錄灌溉用水量。本報記者 徐錚 攝
雖然才2月,不過位于南昌縣向塘鎮的省灌溉試驗中心站試驗基地內卻是春色滿園,該站技術團隊正調試灌溉排水自動控制系統設備。
“十三五”規劃期間,江西省高效節水灌溉目標任務為100萬畝,其中2017年任務為20萬畝。江西省正制訂節水灌溉工程的相關技術標準,規范項目的建設,確保一批符合技術標準的高效節水項目的建成。
淹水漫灌浪費資源
省灌溉試驗中心站常務副站長謝亨旺介紹,江西省及南方灌區普遍存在稻田串灌串排現象,易造成水資源利用效率低,灌區上中游超量取水,下游來水不足,區域性、季節性缺水嚴重,用水總量超標等問題。
“另外,傳統淹水漫灌方式下的農藥和肥料使用量大、滲漏率較大,不僅浪費水肥資源,也會引起水土污染。”據介紹,2013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根據該規劃要求,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灌溉保證率達50%以上。
“灌區在運行和管理上面臨一系列新情況和新要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共識。”省灌溉試驗中心站黨支部書記劉方平說,如果在灌區建立稻田節水灌溉自動控制技術和渠道量水自動控制一體化技術,將實現灌區農田灌溉“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對于促使灌區供水服務公平、可靠和靈活有重要作用。
智能灌溉節水增收
2月17日上午,劉方平和技術團隊忙著檢查智能灌溉系統。田頭一角的一根鐵桿上掛有幾個鐵盒子,這是智能灌溉系統的數據收集設備,也是智能灌溉系統的“大腦”。
劉方平說,這個“大腦”自動連接氣象部門網站,每個出水口裝有水表和閘門,根據田間土壤含水率變化實現精準灌溉。
“田里漸漸沒有水了,未來幾天會下雨嗎?這時,系統連接的氣象部門會有信息共享供智能灌溉系統參考。我們給土壤含水率設定下限,到了下限,智能系統會發出指令,然后閘門自動打開灌溉。到了一定水量時,閘門會自動關閉。”謝亨旺指著一片稻田說,去年這片稻田首次應用智能灌溉系統,發現每畝用水量只有300立方米,而傳統灌溉方式需用水900立方米,其中有400立方水消失在到稻田的路上。
智能灌溉系統如此高效,引起不少種糧大戶的興趣。向塘鎮高田村委會龔家村一種糧大戶種植了300畝水稻,每年僅灌溉就要花兩萬多元,他目睹了智能灌溉系統的本領后,期待可引進這套設備。今后,農戶若擁有這套設備,通過手機下載的APP就可獨自操控智能灌溉系統。
“不僅省錢,水稻品質也有所提高,還能解放部分勞動力,節水增收,何樂而不為。”劉方平介紹,這套灌區輸水灌溉配套技術,將縮短灌水周期,實現適時適量灌水,對水資源合理優化配置起到指導性作用。
建一批高效節水項目
2016年,江西省高效節水灌溉建設項目實施方案新增審批198個項目,累積已完成建設面積18.74萬畝(含建設任務外項目),占年度計劃的110.23%,其中噴灌6.05萬畝,微灌7.51萬畝,管灌5.18萬畝。
為加強資金和項目的整合,江西省已成立高效節水灌溉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并單列專項資金。目前,在樟樹市、吉安市等地推動農田低壓管道灌溉節水項目,主要利用低壓管道將水從水源地引至田間地頭,成為輸水工程的“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
據介紹,今年江西省將發展一批水利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示范縣,示范引領全省高效節水灌溉發展,省水利廳利用灌溉試驗中心站強大的技術力量,加強業務指導,做好示范推廣,并組織專家編制《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手冊》,確保一批符合技術標準的高效節水項目的建成。
據悉,江西省正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一些地方已探索形成了一套經驗。省水利廳、省發改委、財政廳、農業廳、國土資源廳、林業廳等部門向各市、縣(區)政府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高效節水灌溉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建設任務分解到各市、縣(區)政府,明確在省水利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的領導,相關部門統籌協調配合,形成“多方配合、多管齊下”的局面。 來源:江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