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甘肅糧食“十三連豐”,有力支撐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為切實保護調動地方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甘肅制定此方案。
資料圖 收割機在麥田中收割。中新社記者 張婭子 攝
《方案》要求,甘肅將著力調整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結構和品種品質結構,加快推進糧食種植規?;?、生產機械化、服務社會化,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實現面積減少、單產提高、總產穩定的目標。
其中,在穩定夏糧、秋糧生產水平,提高機械作業水平的基礎上,2017年確保全省糧食面積穩定在4100萬畝以上,全省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000萬噸以上。其中,小麥穩定在1150萬畝,玉米穩定在1450萬畝,馬鈴薯穩定在1052萬畝。
提升耕地質量水平是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甘肅提出,確保全省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于5200萬畝,做到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下降。大力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高標準糧田。重點完成100萬畝耕地質量建設任務,全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5200萬畝,確保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年度任務。
同時,甘肅還推進旱作節水農業。在中東部旱作農業區重點推廣1500萬畝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和馬鈴薯黑膜全覆蓋壟作側播技術,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以河西、沿黃灌區為重點,推廣膜下滴灌、壟膜溝灌高效農田節水技術1000萬畝,實現畝均節水100方,總節水10億方。
以培育一批高產穩產、附加值高、適宜機械作業及肥水高效利用的糧食作物新品種為基礎,甘肅加快良種更新換代步伐。并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以綠色生態環保、資源高效利用、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集成組裝區域性、標準化、可持續、可推廣的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服務主體,發展耕種收全程生產性服務。
在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水平方面,甘肅制定完善防災減災預案,提早做好救災物資準備。加強災害監測預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大力推進科學抗災,指導農民因時、因地落實防災減災技術,實現由被動救災向主動防災轉變。積極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范圍,創新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提高防范自然風險能力。
利用糧食生產扶持資金進一步擴大的契機,甘肅規定各地要進一步用好用足整合項目和資金,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除增加投入外,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督促檢查等方面,甘肅亦作出規定,保障穩定糧食生產行動的開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