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多措并舉抓節水。堅持把節約用水作為解決河北省水資源短缺的根本性舉措,把節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扎實開展水資源消耗總量與強度雙控行動,通過采取工程、技術、管理和結構調整等綜合措施,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轉變。在農業節水方面: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行季節性休耕,大力推廣農藝節水、品種節水,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每年推廣小麥節水品種500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00萬畝,到2020年農業節水灌溉率達到90%左右。加快推進農業水價改革,逐步建立精準補貼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農業節約用水,今年節水壓采試點區農業水價改革面積達到1250萬畝,同時,積極推動整縣、整鄉進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大農業水權改革力度,促成有規模、有影響的農業水權交易。在工業節水方面: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對改造提升的傳統產業實施節水管控和節水技術改造,對培育壯大的新興產業同步建立先進節水管理模式、同步配套先進節水技術,對鋼鐵、石化、制革等高耗水行業嚴格落實水耗定額,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整體推進工業集約節約用水,到2020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15年的15.4立方米下降到12立方米左右。在生活節水方面:引導和鼓勵居民安裝節水型器具,從嚴控制高爾夫球場、洗浴等高耗水服務業,積極推進節水型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加強節水宣傳,提升公眾節水意識。
二是用足用好外調水。抓緊完善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體系,加大城鎮公共供水管網建設和改造力度,力爭5年時間,完成受水區漏損嚴重的老舊供水管網改造1900公里以上,盡快完成南水北調受水區新建管網與現有管網并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設江水直供工程,提高江水消納能力。盡快完善過渡水價政策,調整終端用戶水價,建立有利于促進江水利用、減少地下水開采的水價形成機制。采取經濟、行政、法律等綜合措施,加快南水北調水源切換,2月底前對新建成的109座水廠全部實施水源切換。在加快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建設的同時,充分利用位山、潘莊等現有引黃線路,最大程度調引黃河水,為黑龍港地區農業灌溉提供水源,充分發揮已建成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程作用,減少地下水開采。
三是嚴格管控地下水。強化地下水開采總量控制,對接近或超過地下水開采總量指標的地區實行新增水量限批制度。實施自備井關停行動,南水北調工程覆蓋范圍內新建、改建項目一律不得取用地下水,2018年底前全部關停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井。充分發揮稅收杠桿作用,嚴格執行地下水高、地表水低,嚴重超采區高、一般超采區低的稅額標準,鼓勵取用地表水,抑制開采地下水,對未經批準擅自取用地下水的,按照3倍稅額標準加征水資源稅。加強地下水監控能力建設,完善地下水位監測信息系統,實現對地下水水位、水量的動態監控。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非法取用地下水行為。
四是合理利用非常規水。按照統一規劃、集中處理、合理配置、分質供水的要求,抓好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積極拓展利用再生水。加大污水處理力度,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力爭到2020年再生水年利用量達到15億立方米。充分集蓄利用雨洪水。在山丘區加快建設水池、水窖、小塘壩等雨水集蓄工程,用于干旱地區農村飲水和農田灌溉。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在新建小區、城市道路、公共綠地等區域完善雨洪資源利用設施,增加雨水自然滲透空間,提高雨洪徑流滯蓄能力,推進雨洪資源化利用。加快開發利用微咸水。重點在黑龍港地區推廣微咸水與地表水咸淡混澆,到2020年微咸水利用量達到4億立方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