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著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預計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156.9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775元。
2016年,全市農業系統認真貫徹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和農業工作會議、市委六屆九次全會精神,搶抓省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和深圳全面對口幫扶的機遇,加快融入深莞惠(3+2)經濟圈,借力深圳輻射帶動作用,著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堅持種植業結構調整為農業工作重點,充分利用強農惠農政策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實現了質與量的同步提升。
——畜牧業主要指標略有增長。年初,以豬肉為代表的畜產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幅度較大,特別是春節過后,豬肉價格加速上升,帶動全市畜牧業發展。
——漁業產量保持增勢。大力優化水產品品種結構,在穩定常規魚生產的同時,大力推廣具有本地特色的紫金甲魚、新豐江桂花魚、源城勝斑、東源淡水龍蝦、和平鱘魚等品種養殖,逐步調整優化全市以四大家魚為主導的品種結構。
我市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圖為蔬菜標準示范園——紫金縣好義鎮新型菜園。
堅持創造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條件
經過5年的努力,河源農業農村發展基礎進一步穩固,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為河源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尤其是2016年,河源借力處于南接穗深港、北連大內陸的樞紐和中心區的地理區位,以及逐步形成的立體交通格局、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環境等優勢,繼續打造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和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加快。全市新申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5家,完成15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運行監測工作。全市新增經工商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380家。上報20家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申請省級財政資金貸款貼息4908萬元,扶持發展種養、加工、農產品收購等項目。累計申請省級農民合作社“政銀保”項目貸款4482萬元,占總申請額度的70%,惠及23家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解決合作社在生產發展和經營中融資難的問題。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規范全市土地流轉行為,進一步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推進項目落戶借力發展。加強與深圳市農業主管部門的溝通聯系,積極推動深圳企業與我市、縣涉農項目的對接工作。市農業局領導多次率隊拜訪深圳有關部門及企業,對接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制定了《深河兩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合作工作方案》、《深圳—河源兩市農業合作項目清單》;加快推動深圳基因組研究所河源分所在江東新區掛牌成立;擬在江東新區選擇建設示范點的方式進行推廣集裝箱養殖,加快華大基因“活體庫”項目的落戶建設。僅上半年,共與深圳企業、行業協會對接工作達10批次,對接深圳企業15家,簽訂意向投資企業3家,投資額達3.5億元。
農業良種良法推廣成效明顯。農業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不斷加大,遴選并推廣2016年農牧漁11類62個主導品種和20項主推技術。早造推廣優質稻面積95.6萬畝,施用配方肥面積60萬畝,推廣施用控釋肥面積20萬畝。開展2015—2016年度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春耕生產機耕水平有所提高,機耕作業面積91.2萬畝,機耕水平92%,比去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
農產品品牌建設扎實推進。繼續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全力打造 “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業品牌,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三品一標”認證和廣東名牌產品(農業類)、廣東省第二屆“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評選,推動全市農產品品牌走向全省、全國甚至走出國門。新增無公害農產品基地7個,總數達148個,新增無公害農產品5個,總數達238個,新增綠色食品產品1個,總數達60個;有機食品認證產品6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2個,名牌產品27個。全市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7個,面積12.02萬畝,建成農產品種植養殖企業質量安全示范點65個,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25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5個,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不斷加強。
農業發展環境進一步鞏固。圍繞重點場所、重點區域,大力開展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力度,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穩定向好,上半年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檢測合格率分別為98%、100%和98.4 %。堅持打擊私屠濫宰工作常態化,完成69家生豬定點屠宰場資格審核清理工作。全市春季共組織投入禽流感疫苗、雞新城疫苗等疫苗4649.75萬羽(頭)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顯。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融合推進,全市未發生區域性重大動植物疫情。對漁業資源的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查處電魚案10宗。各項漁業安全生產監管工作扎實開展。農機安全生產檢查順利開展,排查一般隱患整改率100%。
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入。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穩步推進。省國土資源廳1∶2000航拍圖已于去年5月上旬交付我市使用,為順利開展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縣鎮村社會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扎實推進,實現社會綜合服務進村入戶。全市68個鄉鎮和493個村建立起社會綜合服務平臺,分別占全市山區縣鄉鎮和行政村總數的71.6%和39.4%。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推進,促進農村產權流轉制度化、規模化、信息化。建成縣級平臺6個,鎮(街)級平臺99個,39個鎮實現縣鎮村互聯。信用村、信用戶建設有序推進,全面完成1251個信用村建設;已完成40.5萬戶農戶信用信息采集、31.7萬戶農戶信用信息錄入工作,推動金融服務覆蓋農村基層。
年近花甲的諸惠良不在深圳特區享清福,卻回到山溝老家東源縣康禾鎮耕田,帶領鄉親種植葛根,讓500多戶農民家庭增加收入。
和平縣東水鎮大田村調整品種結構后種植的百香果
龍川縣新田鎮東坑村的刁姓少年在收割水稻
未來農業:創新驅動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
未來農業一定是創新驅動型的。這就要求河源必須謀劃生物育種、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精細農業、定制農業、立體農業等農業發展模式,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考核體系,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未來農業是智慧農業,必須堅持走高端化、專業化、產業化、自動化、規模化、品牌化、多元化發展之路。由此,未來從事農業生產的所謂農民,不再是目前的“3899”部隊(婦女和老人),而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術和學歷的新型職業農民(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未來農業,在生產方式上,將實行標準化管理,重點發展精準農業、循環農業、設施農業、有機農業、立體農業;在經營方式上,分工會越來越細,產業鏈更加緊密,要突出精深加工、組織專業化;在發展形態上,一二三產業互相滲透,除了生產吃的產品,還要提供健康的服務,如休閑、觀光、養生等,甚至為社會、工業提供生物能源;在調整結構上,要大力推動特色農產品結構優化。
河源已具備謀劃發展未來農業的基礎,一是具有生態優勢,包括水、空氣、土地;二是融入了大珠三角經濟區和深莞惠經濟圈;三是跟華大基因、省農科院等專業團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提供技術支撐。
在新的一年,河源農業應重點做好幾項工作:
一、優化布局提升質量效益。在堅持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消費市場需求,統籌推進產品結構、生產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調整優化,生產出更多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產品,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一是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的作物結構和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結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全力穩定糧食產能。抓好特色水果、無公害與反季節蔬菜、優質米、茶葉等基地建設,加快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和品牌創建。二是推進畜牧業結構調整。穩定畜禽養殖,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繼續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穩步提高畜禽綜合生產能力和產業發展素質。三是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領帶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同發展。規范有序推進土地流轉,積極推進土地入股、托管,強化社會化服務,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二、加快產業融合促進增收。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一是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勞動、資金等要素參與產業化經營,完善產業發展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二是要加強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體系建設。支持農產品加工和畜禽屠宰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農產品加工整體素質。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與農資和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健全利益聯結的市場機制,讓農戶分享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收益。三是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依托河源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開發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農村休閑旅游項目,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深圳全面對口幫扶河源的機遇,切實做好項目對接工作,吸引企業落戶河源,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三、發展智能農業強化科技支撐。利用市場倒逼機制,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一要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河源分院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共同做好科研項目的攻關與科研成果的轉化,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切實提高我市農業科技水平。二要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拓寬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途徑,進一步完善基礎農技推廣體系,打通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著力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發揮農機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的作用。三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大力開展農業管理人才、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素質和創業能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
四、推動綠色發展樹立品牌形象。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加快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努力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一要注重打好“標準牌”。繼續推進農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加強源頭治理,規范生產過程,創建一大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農產品“三品一標一名牌”。 二要注重打好“綠色牌”。完善培育扶持機制,調動各類經營主體重品牌、創品牌的積極性。依托良好的自然稟賦,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重點開展河源名優新特農產品培育和評選推介活動,壯大品牌陣營,提升廣東農業競爭力。三要注重打好“組合拳”。嚴格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和生產銷售者主體責任,深入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加大綜合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坑農害農誤農行為。扎實開展“清源”行動,切實抓好源頭管控,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加強監管、檢測、執法三支隊伍建設,提升監管能力和效果。
五、推進農業農村改革提升發展后勁。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領域,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一是推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積極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頒發“權屬明晰、四至清楚”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規范集體資產管理,促進集體資產盤活,加快推進農村經濟體資產交易平臺建設,實現互聯互通。三是推進農村金融和新農村建設。進一步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擴大政策性保險覆蓋面。繼續推動名鎮名村和幸福村居創建,扎實推進紫金、和平、龍川新農村示范片創建工作。 來源:河源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