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南水進京,北京市民喝上了優質的丹江口水庫來水。兩年來,北京市已累計接收南水19.3億立方米,水質始終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二類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1100余萬。
① 小魚站崗巧預警
為了確保來之不易的南水水質安全,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在關鍵部位設置了水污染突發事故防治“三道防線”,確保問題水“不入京、不入城、不入廠”。
“在河北與北京交界地段的惠南莊泵站設置第一道防線,確保問題水不入京;大寧調蓄水庫是第二道防線,設置了4道水閘,確保問題水不入城;最后一道防線就是分散在各處的水廠,嚴格把關確保問題水不入廠。”北京市南水北調辦負責人介紹說。
在大寧調壓池,工作人員要經?,F場取水,并將取出的水樣送往實驗室檢測。“這些水樣要進行國標全項109個指標的檢測,為了保證精度,必須現場取水。”像這樣的實驗室檢測每周至少1次,到了夏季次數還會增多,最頻繁時每天都要檢測。
在離調壓池不遠的水質監測室里,8個玻璃管里各放著3條小魚,格外惹人注意。“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醫學用魚——青鳉魚,因其對水質極其敏感,就被當成預警員了。”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水質稍有污染,青鳉魚就會焦躁地亂竄。透明玻璃管外有微型傳感器跟蹤拍攝,并通過三維數據傳到計算機里進行分析。如果小魚游動的路線異常,儀器就會報警,啟動人工檢測。為了防止小魚對南水產生抗體,每半個月會更換一批青鳉魚。
實際上,通過實驗室檢測、自動監測站、生物檢測,再加上有突發事件時的應急檢測,四大手段密切緊盯南水的水質。自南水進京以來,水質一直平穩保持在地表二類,即高于飲用水標準。
② 供水最高超七成
近兩年來,北京市共接南水19.2億立方米,其中13億立方米流入自來水廠。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由初期每日取用南水70萬立方米,后增加到每日取用225萬立方米,南水日取用量在供水高峰期甚至超過城區供水量七成以上。目前,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日取用南水150多萬立方米,占北京城區供水量六成。
“這樣一個數據確實證明了南水北調水源已經成為了北京最主要的水源。”據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新聞發言人梁麗介紹,為了保障市民用上安全南水,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在全市增設了161個供水管網終端水質監測點,提高供水管網水質檢測頻率,覆蓋居民小區3500多個,同時安裝了水質在線監測儀500多臺,實現了從源頭到管網用戶終端全過程的水質在線實時監測。
目前,北京城區及門頭溝部分地區的市民均已喝上南水。此外,由于城區主供水管線還連接通州、大興及昌平部分地區,這些區域的市民也能喝上南水。
據了解,為了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效益,進一步擴大供水范圍,北京市配套工程建設仍在緊張進行中。通州支線、通州水廠已基本完成調試,具備向通州新城供水條件;良鄉水廠工程正在進行調試;團城湖至第九水廠輸水工程(二期)、河西支線工程、亦莊調節池二期工程即將開工建設;石景山水廠、門城水廠、長辛店第二水廠(一期)、亦莊水廠工程也在開展前期工作。
③ 管線東延至通州
隨著通州支線和通州水廠的竣工,南水首次經由東干渠的化工橋分水口引出,東流9公里抵達水廠,開始進行帶水調試,每小時進水量為400立方米。經檢測,通州水廠處理后的南水已通過最嚴格的飲用水國標檢測。這意味著制水水線已經完全打通,具備供水條件。
據了解,目前,通州城區的水廠每天供水能力是8萬立方米,再加上城區主管線輸送給通州3.5萬立方米。即便如此,水還是不夠用。“通州水廠正式投入運營后,每天的供水量是20萬立方米,完全能夠滿足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用水需求。”建設方京通水務相關負責人說,通州水廠也將成為北京市第8個承接南水的水廠。
“以前,主要承擔供水任務的第三水廠、第九水廠、第八水廠都在城北,城南和郊區缺少骨干水廠。”北京城市規劃設計院有關負責人表示,“南水進京后,郭公莊水廠、通州水廠陸續建了起來,新機場水廠等也在規劃中,未來北京的供水格局將更加均衡。”
在通州水廠北側,已經為水廠的二期、三期預留了建設用地。相關負責人說,等三期完全建成后,將具備每天60萬立方米的供水能力,能滿足通州全境906平方公里的用水需求。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