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渠修好兩年多了,但因陂頭沒修無法蓄水,村民種植農作物面臨無水可引的尷尬局面。

村民阮榮照灌溉農田只能從水桶中取水。
阮榮照所在的高北村是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偏僻小山村,距離圩鎮所在地汕尾市海豐縣公平鎮約10公里。在高北村,高沙河河水自北向南潺潺流過村莊和農田。雖然 水源近在咫尺,但因為河水上游的陂頭(也稱“水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被洪水沖毀后,無法正常蓄水,導致村內近千畝連片農田灌溉難,被迫大面積丟 荒。近年來,村民多次向當地政府反映此事,但陂頭始終未見修復。
據悉,此段河流已列入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項目,這為高北村陂頭的重建帶來了契機。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宋超 南方農村報記者 段鳳桂 發自汕尾海豐
千畝良田荒多年
村民種田為水愁
12月7日,記者在高北村看到,近千畝農田集中分布在河水一側,連片平整,除了少部分種植香蕉,其余都已丟荒,雜草叢生。在河的上游,記者找到了被水沖毀 的陂頭,由于時隔多年,原址已不復存在。不過,通過殘留的一角大致可以推測出原來的形狀:陂頭長約四五十米,高三四米,由巨石堆砌而成,將河水截斷形成了 一個水面高于下游農田的大水塘,然后通過水閘放水灌溉農田。
高北村塘尾自然村村民彭南勝告訴記者,陂頭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修水利時由政府組織建造,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陂頭被完全沖毀。失去 了阻隔后,河水徑直流走,加上河水水面低于農田水平面,農田的灌溉問題開始凸顯。雖然后來村內組織修過幾次簡易的“土壩”,但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又會被水沖 掉。
水利設施的年久失修,使良田丟荒現象嚴重。村支書陳炳欽說,高北村有1800余人,由于地處偏遠,大多數村民現已進城發展。這里的基本農田主要為塘尾村和 樓下村兩個自然村所有,目前在這兩個自然村里長期居住的也只有幾戶人家。近年來,村里曾多次嘗試將閑置的部分土地以每畝每年一兩百元的價格租給外地人種植 蔬菜、玉米、西瓜、香蕉等作物,但因需要種田戶自己從河里抽水至田地,灌溉成本較高,大部分人在虧本種植幾年后就不愿意繼續種植。
今年35歲的阮榮照是高北村樓下自然村村民,在珠三角地區闖蕩了10多年,上個月他回到家鄉開始種植青菜,一起返鄉的表弟黃文青成為他的合伙人。他們選擇 了一塊靠近水渠,約十畝大小的土地作為種植基地,先將上面的荒草用火燒掉,然后請農耕機將殘留的草根打碎,翻土,并整理成一壟一壟的蔬菜地。
地解決了,但用水問題著實讓他們頭疼。記者在阮榮照的蔬菜地看到,壟溝間鋪設了多條白色塑料管。“光裝水管都花了差不多5000元,這還沒算每天的電 費。”阮榮照無奈地說,蔬菜需水量大,早晚都要澆灌,由于上游沒水過來,只能從后面的山上引水,然后用水泵抽到田間。“要是用水方便,我們兩家人還可以慢 慢擴大規模,但現在這種情況不敢種太多”。
千米水渠在田邊
村民惟嘆無水引
讓人感到訝異的是,在陂頭的舊址附近,一段看起來剛修建不久的硬化水渠自北向南延伸了近一公里,與溪水平行,將大片農田夾在中間,水渠寬約1.5米,深1米左右。可以看出,修建水渠是為了連接陂頭的水閘處。
“太荒謬了,陂頭沒建好,修水渠有什么意義。”一位村民指著無水的農渠說。
“基本農田的渠道修建歸我們負責,但陂頭的修建不歸我們管,應該由水利部門負責。”對于村民的質疑,海豐縣國土資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黃學算顯得有些委屈。
他說,農渠不通水,主要問題在源頭上,必須要修好陂頭,等陂頭內小水庫蓄好水后,開閘放水,水渠才可通水作灌溉之用。
黃學算向記者介紹,該塊農田為基本農田保護區,四至范圍內面積為810畝,在2012年列入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按照要求,需要對田間道路和農渠等 基礎設施進行整修。項目于2013年3月左右動工,至2014年7月左右完工和驗收,共整修農渠1370米。而且,該項目的規劃與設計方案曾與高北村多次 溝通,出臺公示后得到了該村干部和相關代表的同意,施工完成后也得到高北村委的合格驗收證明。
“在資金允許的情況,我們也想幫助村里修好陂頭,使這塊基本農田保護區能通水灌溉,更好地發揮作用,但高北村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總體資金只有90萬元左右,而重修陂頭估計需要上百萬元。”黃學算說。
村鎮有心卻無錢
欲申資金難立項
為何陂頭被洪水沖毀后,20多年來都未得到重修?
高北村支書陳炳欽說,主要由于資金問題,村里不可能有錢重修,他們多次找到鎮里和縣水務局也都沒有結果。公平鎮委書記王少遠說,幾萬元的項目鎮里可解決,但重修陂頭需要百萬元以上,這不是鎮里能解決得了的,他們曾協助村里向縣水務局反映過相關問題。
對此,海豐縣水務局局長黃小流回應說,根據職能分工,縣水務局主要負責中型水庫和大型水閘的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小型水庫及其水閘早已全部下放到鄉鎮,而 農田陂頭基本都屬于小型水閘項目。因此,高北村陂頭重建工作的責任主體是公平鎮,項目經費應該主要由公平鎮牽頭籌集,等項目完成后可以申請小額資金獎補。
黃小流補充道,每年的“冬修水利”工程,縣里會對各鄉鎮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行獎補政策,全縣每年有200多萬元資金,需要分配到280多個行政村及部分鎮級項目,“每個村平均下來的獎補資金大約在幾千元到兩萬元不等”。
“高北村陂頭的情況比較特殊,它位于高沙河上,而高沙河寬10多米,洪水較多較大,所以陂頭工程也較一般農田陂頭更大。”黃小流說,重修可能需要百萬元以上的資金,村、鎮希望申請專項資金,但這個百萬元項目對于市、縣的專項來說,又太小了,不夠申請專項的條件。
不過,據黃小流透露,今年10月,包括高沙河在內的45條河流已被列入全省中小河流治理項目,由省里統一出資,并且省里要求3年內要完成這45條河的整治工作。而中小河流治理包括河道清淤、陂頭和水閘修建等,高北村陂頭的重建也可列入該項目內。
這為高北村陂頭的重建帶來了契機,但樓下村和塘尾村的村民顯然已經等不及。“農田沒水灌溉就沒法出租。為了發展,我們準備把農田租出去種植高產值的品種, 已有客戶來看過。”樓下村村民小組組長阮君平說,從12月初開始,他已開始組織人手,在陂頭原址附近開始修建臨時陂頭,“需要花費10多萬元,但洪水一沖 肯定又會垮掉”。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