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唐山農交會開幕前夕,記者來到位于我市高新區百川工業園的唐山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與設在這里的北京(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農信互聯集團、北京農管家科技有限公司、食在(唐山)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幾家互聯網型企業零距離接觸,提前感受“互聯網+現代農業”。
在北京農管家科技有限公司河北(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分公司總部,幾乎占據了一面墻的大屏幕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屏幕顯示的農技專家現場授課視頻、各地農產品市場價格等實時更新的內容,農戶在自己的手機上可以輕松看到。其中畫面顯示,某農戶在田間詢問黃瓜葉子長白斑怎么辦,專家很快予以在線解答,方便及時。市場部經理姚小娜介紹,在市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今年3月唐山移動互聯農技服務平臺上線運營。這是北京農管家與唐山市政府合作搭建的全國首個移動互聯農技服務平臺,以解決現階段唐山地區農業經營主體實際科技需求為宗旨,利用移動互聯網等現代手段,建設全國首個以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農業生產科技推廣體系;從整體提高當地農技推廣效果,加強農民互聯網意識,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新農民,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自平臺運營以來,我們在玉田、遷西、樂亭、遵化分賽區舉行‘農業新星大賽’活動,在各個縣區積極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場培訓會,目前已經累計用戶69555人,帶動唐山市農技專家上線1232人,錄制并上傳唐山農業標準化視頻課程2636分鐘,視頻觀看量高達853765次。不少活躍的農技專家特別受農民‘粉絲’追捧。”姚小娜說。
在北京農信互聯科技有限公司華北部,康玉明總經理介紹說,北京農信目前致力打造的“豬聯網”,就是利用互聯網將豬場、供應商、設備廠商、服務商、屠宰企業、金融機構聯接起來,變外部產業鏈為內部產業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結合現代養豬技術及先進管理理念,大幅提高單頭生豬的盈利水平。他向記者展示了生豬產業交易平臺運行模式。“我們這個平臺2015年11月份建成,今年5月份與市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現在唐山每天大概有6000頭左右的生豬在這個平臺交易。用戶可以通過我們的平臺,實時監控目前真實的豬價,還可以實時了解豬場的經營狀態、疫病情況等。如果用戶想賣豬,通過我們的手機APP,就可以真正實現平臺交易。未來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實現全國生豬生產交易行情的平穩化,避免大幅度的行情波動。”
今年8月22日在市政府的主導下,“食在唐山”組織企業參加北京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會,巴馬香豬養殖基地獲得了投資商的青睞;在今年的中秋節,“食在唐山”僅用了7天時間,就幫助遵化某滯銷的仙桃基地銷售了5000公斤仙桃;9月底成交帶皮核桃2500公斤、鮮板栗4000公斤,同時入駐企業收獲了不等量采購商的訂單……食在(唐山)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閆丹向記者展示了這樣一份成績單。她說:“公司目前的合作企業有30家。唐山有很多優質的農特產品、地方名吃,但很少能被外界、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居民知曉,難以流通到大城市大批量的銷售,而且農民在出售的時候也很難獲得好的議價權。為此,在市政府農辦主導下,‘食在唐山’電商平臺組織專業團隊對縣域特色產品進行深度挖掘,力爭使越來越多的好產品走入大眾視野,送入百姓家庭。”她特別介紹了“食在唐山”消銷合一的“全員開店”模式:縣域全體民眾、企業、外出務工人員及大學生等都可以跨地域、跨時空地參與銷售自己家鄉的產品,每個人都能成為家鄉產品的傳播者和銷售者,還能發動社交資源,裂變傳播節點,讓渠道無處不在。
雖然只是短暫的接觸,但記者深深感到,隨著互聯網的加速滲入,農業生產將變得更加標準化、精準化、可追溯,減少了人力,降低了成本,讓農戶省力、消費者安心。傳統農業正在向“智慧”農業進行著迅捷而又實實在在的“轉身”。 來源:環渤海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