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地處武漢南大門,素有“楚天首縣”之美譽。全區版圖面積201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52萬畝,養殖水面52萬畝,林業基地63萬畝,農業人口37萬人,在全市算得上是一個農業大區。
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豐則百業興。近年來,江夏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突破口,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產業化經營和項目帶動為抓手,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先后獲批國家綠色食品原料糧食生產基地、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區)、全省糧食大縣(區)、水產大縣(區)、畜牧大縣(區),正在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國家平安漁業示范區和全市“互聯網+農業”綜合示范區,正在申報國家農業大公園、休閑農業示范區、三產業融合試點區。農業總產值由2010年的60億元增加到147億元,年均增長19.6%,農業加工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五年提高18個百分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0元。
全域規劃 現代農業布局初現雛形
立足于產業發展區域化、規模化、特色化,全區現代農業產業布局逐漸形成“三縱一橫”四個特色功能區:中部107沿線(含鐵賀線)現代農業示范區先后建成40余家千畝規模以上設施蔬菜基地和種植業、林業產業基地,涵蓋面積近10萬畝;東部梁子湖大道(天子山大道)沿線都市農業生態休閑區建成賞花基地面積逾萬畝,各類休閑農莊200余家,輻射涵蓋面積5萬畝,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西部金水河沿線“四水”農業示范區先后建成5萬畝名優水產、10萬畝水生菜、15萬畝優質稻、100萬羽水禽四大產業板塊,供給保障功能不斷提高;北部新老南環線現代農業創新服務區集聚10余家省、市農業科研機構,農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力顯著增強。
做強產業 農業經濟發展支撐有力
一是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加速壯大。全區規模以上區級以上龍頭企業85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16家,市級37家;二是畜禽產業集群不斷優化。 堅持總量控制,結構優化的原則,全區先后建成規模標準化養殖小區108處,年供良種種豬30萬頭,畜禽肉產量11萬噸,禽蛋產量3.5萬噸;三是漁業集群提檔升級,以梁子湖水產品加工為龍頭,以做大“梁子”牌梁子湖大河蟹為重點,整合漁業資源,河蟹、鱖魚、黃顙魚等名優水產品養殖面積分別達到38萬畝、9萬畝、6.3萬畝;四是蔬菜產業集群迅速壯大。建成設施蔬菜生產基地3萬畝,全區蔬菜基地保有量達到34萬畝,年總產150萬噸,已經成為武漢市最大的“菜籃子”基地。
培植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逐步形成
出臺了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系列支持扶持政策,區政府每年列支2000萬元的專項財政資金支持新型主體發展。近2年來,爭取國家、省、市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地建設、流通體系建設、科技培訓等各類項目210個,撬動社會投資近10億元。在政策的助推下,全區新型主體規模迅速擴張,實力明顯增強。截至去年底,全區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4000個,涵蓋種植、畜牧、水產、林果、農機以及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等多個行業領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計流轉面積40多萬畝。
加快轉型 “互聯網+農業”加速推進
初步構建了以“一中心、三系統”為主架構,覆蓋全域、全鏈,集指揮調度、分析應用、電商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全區“互聯網+農業”綜合平臺體系。區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34個應用系統覆蓋農業生產流通全程;建成2家區級電商運營中心、2家電商創業孵化中心和8家電商自營應用示范企業;在種植、畜禽、水產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范10處,其中水產和蔬菜基地覆蓋面積約1.5萬畝;整合建成村級信息服務站278個,實現全區全覆蓋。全市、全省“互聯網+農業”工作現場會相繼在我區召開,江夏作法和經驗得到各級領導充分肯定。
產業融合 農業大公園規劃建設全面啟動
立足產業融合,全面啟動了江夏農業大公園規劃建設,明確了覆蓋1000平方公里的“一園三圈四線九板塊”整體戰略布局構想。一園:堅持南北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全域打造“江夏農業大公園”。三圈:即環梁子湖生態旅游圈,環魯湖休閑旅游圈、環紙坊生態休閑圈。四線:梁子湖大道賞花景觀線、107國道現代農業觀光線、天子山大道生態休閑農業主動脈、金水河沿岸“四水農業”示范帶;九板塊:梁子湖大道賞花板塊、107國道都市農業觀光板塊、天子山大道“鄉村客廳”板塊、安山郊野濕地公園板塊、法泗賞荷板塊、天子山紅色旅游板塊、湖泗鄉愁文化板塊、舒安慢生活板塊、金水河流域江南水鄉板塊。目前已經全面啟動了農業大公園總體規劃編制。已經建成并投入運營的各類休閑農業基地近200家,其中千畝規模以上的超過50余家,梁子湖大道現代熏衣草園、梁湖農莊、花博園、五里花香、107沿線的熏香悅、凡華、沛美達等已經在武漢地區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還有初陽、中建后湖海、藍波灣、東籬老屋、梁子湖濕地公園、天子山智力資本小鎮、安山濕地公園等20多個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重點項目正在籌備或正在建設之中,總投資近百億元。 來源:江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