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南來之水惠及了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沿線10余個大中城市,受益居民達4000多萬。圖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終點,位于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鎮玉泉村的團城湖調節池。 經濟日報記者 常 理攝
8月25日,距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已過去623天,南水北調輸水總量達到了歷史性的50億立方米。清澈的南來之水惠及了北京、天津、石家莊、鄭州等沿線10余個大中城市,受益居民達到4000多萬。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沿線受水省市供水量有效提升,居民用水水質明顯改善,地下水環境和城市河湖生態顯著優化,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同步凸顯。
一直以來,我國北方地區處于嚴重缺水狀態。以北京為例,南水進京前,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00立方米,遠低于國際標準1000立方米。為保障北京市每年約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只得不斷超采地下水,據了解,北京每年超采的地下水約有20多億噸。
南水進京后,首先是緩解了北京市地下水開采的壓力。據監測,2016年7月底全市平原地區地下水平均埋深25.93米,較去年同期回升62厘米。
其次,緩解了北京地區水庫的供水壓力。據北京市南水北調辦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以前懷柔水庫基本處于無水狀態,密云水庫44億立方米的庫容量最少的時候只剩下約6億立方米。南水進京一年多來,北京主力水廠已逐步使用南水置換密云水庫水,密云水庫2015年出庫水量僅為1.2億立方米,比以往約減少5.2億立方米。
此外,北京市還將南水“回填”水庫,累計向十三陵、懷柔、密云等水庫蓄水約2億立方米,其中入密云水庫超1.35億立方米,水庫蓄水量已突破14億立方米,創造了15年來的最高值。
據北京市南水北調辦負責人介紹,利用南水北調來水向城市河湖補充清水,可以與現有的再生水聯合調度,增強水體的稀釋自凈能力,改善河湖水質。目前,北京市城市河湖水生態環境改善已初現成效:一是增加了水面面積。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大寧調蓄水庫、團城湖調節池、亦莊調節池實現蓄水,增加水面面積約550公頃。二是內城河湖水質有所提升。累計向城市河湖補水1.74億立方米,城市河湖水質接近地表水Ⅲ類。
北京團城湖是中線工程的終點。團城湖明渠及周邊185公頃土地已經列入水源保護區,并規劃為生態恢復工程,與“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生態景觀融為一體。
天津市也是南水北調中線的主要受水區。今年中線工程向天津供水將達到8.56億立方米,在原計劃向天津供水4.5億立方米的基礎上,增加4.06億立方米。這次調整,意味著天津河東、河北以及東麗等地區部分居民也全部喝上南水。至此,天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環城四區、靜海區和武清區等城鎮居民全部用上南水。
2014年8月,天津市政府批復了《天津市地下水壓采方案》,到2015年底,全市深層地下水年開采量控制在2.1億立方米以內;到2020年底,全市深層地下水年開采量控制在0.9億立方米以內。天津市政府辦公廳也印發通知,重新劃定地下水禁采區和限采區區域范圍,要求引江通水后更加嚴格管理地下水。一年多來,天津市加快了濱海新區、環城四區地下水水源轉換工作,共有80余戶用水單位完成水源轉換,吊銷許可證73套,減少地下水許可水量1010萬立方米,回填機井110余眼。
河南省許昌市通過孟坡分水口門向許昌市區的北海、石梁河、清潩河生態補水615萬立方米。鄭州市通過退水閘向西流湖生態補水2000多萬立方米,利用置換出來的黃河水,用于生態水系建設,因缺水而萎縮的湖泊、水系重現生機。鶴壁市通過退水閘向淇河生態補水700多萬立方米,有效緩解了淇河水資源不足問題。為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供水效益,河南省在南水北調供水范圍內,嚴格壓采地下水,多用南水北調的水。截至目前,河南有15座水廠水源,已由開采地下水置換為南水北調水,14座城市地下水水源得到涵養,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記者了解到,河南省南水北調工程累計有29個口門及3個退水閘開閘分水,向引丹灌區、35個水廠、禹州市潁河、3個水庫充水,供水范圍涵蓋了南陽、漯河、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濮陽、安陽等10個省轄市及省直管縣鄧州市,共計36個縣,農業有效灌溉面積115.4萬畝,供水效益逐步擴大。 來源: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