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網)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現如今十三五綱要提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這些足以說明從古至今,農業始終是國家繁榮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基礎。
傳統農業
傳統農業 主要是使用簡單的農用工具和機械,大量運用人力,通過挖井修渠灌溉、人工漚肥、平整土地、人工播種農作物和人工養殖等方式發展農業經濟。
與 現代農業 相比, 傳統農業 的效率極低。氣候很大程度決定了 傳統農業 的收益,如果自然條件不利,損失會極其慘重。此外, 傳統農業 極其耗費人力,農民大多數為操作工,負責簡單機械無法完成的工作。
智慧農業
中國正處于由“ 傳統農業 ”向“ 現代農業 ”轉型的加速期。智慧型農業必定是 農業發展 的最終形式。
對于農作物而言,溫度、光、PH值、水、肥料、空氣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生長因素,如今,智慧農業已經可以對這些因素進行人為控制。例如大棚養殖就在大棚內安裝了傳感器,再借助大數據技術自行判斷植物需求,如果需要透氣,大棚上的卷膜可以自動揭開,跟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當植物缺水時,智能灌溉機可以自動開啟,給植物補充適當水分。智慧農業中的云計算、大數據、傳感技術等可以為植物提供最佳生長條件,降低種植者的工作量,這不僅能使植物的生長狀況達到最佳,還能實現收益最大化。
如果能夠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就可以使農民從操作工變成農田管理者,這種轉變具有重大意義。此外,2016年南京國際智慧農業博覽會上匯聚了300多家國內外農業相關展商,展示了新設備、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由此可以看出,智慧農業將是未來國際 農業發展 的趨勢。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