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特级_日韩中文字幕网_国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歡迎光臨水表信息網!
行業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供水新聞
 
供水新聞

寧夏水利“十二五”系列報道之二:點睛“塞上江南”畫卷

字體: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29  瀏覽次數:464

寧夏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成為全國一面旗幟
     入秋以來,又一輪農田水利建設“大會戰”熱潮在塞上大地掀起:村村鎮鎮的溝、渠和農路上黨員干部和群眾揮鍬奮戰,修葺一新的溝渠縱橫交錯在鄉村田間延伸,大型機械轟鳴隆響過后,是一望無際的良田沃土……

一幅溝相連、渠相通、田成方、林成網、糧滿倉、果滿園的塞上田園錦繡畫卷,正在緩緩鋪開。

聚焦民心:暢通“命脈”迎豐年

1024日,平羅縣渠口鄉分水閘村新挖的農溝兩側稻田已豐收入倉,寬大的454式拖拉機在鄉間新路穿梭。

“過去鹽堿重得很,我那40畝稻田平均畝產800斤。通過整治,今年畝產達到了1100斤,畝均增收500元。”說起分水閘村10隊村民龔民千說,今年,他又承包了30多畝地種植水稻,全部獲得了豐收。

“春天黃水汪汪,夏天白堿茫茫,風吹白土揚,張口吃堿粒”。這是當地群眾對鹽堿地的形象說法。寧夏銀北地區地勢平緩,排水困難,曾有鹽堿地面積12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3.5%,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

20138月以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順應群眾呼聲和要求,啟動銀北地區百萬畝鹽堿地改良骨干排水工程治理項目,對排水干溝、支干溝、支溝進行寬辟,深挖,并結合“土工格柵+干砌石、柳樁草土護坡”的砌護形式,有效解決了淤積滑塌問題。鹽湖溝及配套的鹽湖建設工程為古老灌區暢通“水脈”,通過水利工程、農技、生物等不同改良措施建成的“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的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蔚然成型。 

根據寧夏水科院觀測,治理后干溝水位降低0.6米左右,支溝降低0.3米左右,排水周期明顯縮短,項目區地下水位較治理前下降0.3~0.5米,土壤脫鹽率達7%左右。改良后水稻畝均產量提高9%,小麥畝均產量提高7%,玉米畝均產量提高16%。

截至目前,共完成骨干溝道治理105條646公里。占計劃任務的66%,支干溝19條251公里,占計劃任務的89%,支溝80條310公里,占計劃任務的50%。沉睡多年的38萬畝鹽堿地煥發勃勃生機。20多萬農民實現了期盼多年的增產增收夢。

銀川市將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灌水難、排水難、吃水難、環境差、“龍須溝”、“斷頭路”等“最后一公里”問題作為農建重點,一次性解決求實效。通過“挖大溝,大挖溝,挖深溝”,集中整治堵塞淤積嚴重、水利設施老化、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的東干溝、第一排水溝等骨干排水溝75357公里,有效解決了25萬畝農田排水“腸梗阻”問題,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9.25萬畝,大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和土地產出效益。

在灌溉面積逐年增加、用水量逐年減少的情況下,全區糧食產量由2009年的340.7萬噸增加到2014377.9萬噸,實現了糧食產量11連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4108元增加到2014年的7673元。

樹立樣板: 做活節水大文章

“多年來,我們種玉米都是大水漫灌,每株都要挖個坑施肥。今年,村里搞玉米水肥一體化試驗,節水節肥、省工省時,農民不用操心澆水、施肥、除草了。”

鹽池縣花馬池鎮田記掌村村民李雙說,實施節水灌溉后畝均可增產100多公斤,節水180多立方米,增效300多元。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的鹽池縣按照節水擴面,以水定規模的建設思路,在揚黃灌區、渠道沿線及庫井灌區實施老灌區節水改造、旱地節水灌溉設施配套,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2萬畝。該縣加大對重力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節水農業的推廣力度,采取憑票購水、以水定畝、劃分調整種植結構等措施,加快水權轉換,進一步改善揚黃灌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灌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強發展后勁。

節水、調水、開源,將溝渠整治、道路整修、莊點美化、生態綠化綜合打包,全面整治山、水、田、林、路、莊、實現了縣縣有亮點、鎮鎮有精品。

北部引黃灌區以銀北地區百萬畝鹽堿地改良、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節水灌溉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點,突出抓好灌溉渠道改造和排水溝道清淤整治,圍繞發展現代節水農業,進一步完善灌排體系,推進現代節水農業示范區建設。

中部干旱帶結合實施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規劃,圍繞發展旱作高效節水農業,在揚黃灌區加快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旱作區實施覆膜保墑和高效節水補灌,推進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建設。

南部黃土丘陵區以當地水資源涵養保護和合理開發為中心,圍繞發展生態節水農業,加快庫井灌區節水改造和庫壩窖池水資源聯用體系建設,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加快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加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節水農業示范區建設。

全區累計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5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65萬畝,改造中低產田297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5萬畝,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269萬畝,每年回復和改善灌溉面積216萬畝,農田灌排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灌溉保證率明顯提高。

引黃取水量由2009年的65.06億立方米減少到2014年的61.61億立方米,耗水量由2009年的36.79億立方米減少到2014年的32.20億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42提高到0.47。在灌溉面積增加的情況下,減少了引黃水量,保證了農業灌溉。

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38處,解決了139.2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全區農村飲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率達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0.7%。有效改善了農村群眾的生活條件,提高了健康水平。

寧夏把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緊密結合,農業種植結構由單一的糧食作物向瓜果、蔬菜、飼草、藥材等節水高效型產業轉變,硒砂瓜、馬鈴薯、設施蔬菜、枸杞、釀酒葡萄等高效節水特色農業發展迅速。

     四輪驅動:打造惠民升級版

深秋的銀北大地,充滿收獲和激情。

1016起,石嘴山市組織72家部門、企事業單位的2543名機關干部,到今秋農水建設主戰場的平羅縣渠口鄉金橋、銀星、紅陽村,頭閘鎮邵家橋村,姚伏鎮高榮、曙光、永勝村集中參加農田水利挖溝義務勞動。兩天酣戰下來,共完成新開農溝12條,長5.8公里,清淤農溝57條,長10.95公里,人均挖土方30立方米,工完成土方7.63萬方。

全區“從嚴從實抓落實,大干實干 100天”活動啟動后,領導不間斷督戰,鄉鎮“一把手”掛帥上陣,廣大干部群眾與時間賽跑、力爭上游,持續12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黃河杯”競賽活動迅速在全區范圍全面展開。 

寧夏堅持行政推動、項目整合、以獎代補、群眾參與“四輪驅動”,大搞群眾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會戰,實施溝渠田林路莊綜合整治,有效緩解灌水難、排水難、吃水難、行路難和環境差,實現了組織、機制、投入、質量、效益上的新突破。

自治區財政每年投入“以獎代補”項目資金3000多萬元,五年共安排以獎代補項目資金1.66億元。各市(縣、區)也建立“以獎代補”機制,對農建工作突出的鄉鎮、村組和部門進行表彰獎勵,獎勵資金逐年增加。“黃河杯”競賽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各地的積極性,成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助推器”。

把組織群眾參加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與農村社會事務管理相結合,投工與籌資相結合,人力與機械施工相結合,村隊組織形式與協會參與組織形式相結合,強化引導和組織。對于村內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堅持群眾自愿、民主決策的原則,強化引導和組織,用足用活“一事一議”政策。

寧夏以農田水利建設總體規劃為指導,以各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揮部組織牽頭,按照“統一規劃,統籌項目,各投其資,各負其責,各計其功,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原則,整合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集中用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連片治理,整體推進,形成合力。

各市縣把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檢驗各級干部執政能力的具體措施,納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疇,與干部考核任用相掛鉤,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的組織保障體系,強化行政推動。五年里,全區干部職工參加農建義務勞動260萬人次,有力地推動了全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深入開展。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免責聲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資訊、圖片、音頻、視頻來源于互聯網及公開渠道,僅供學習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采取措施刪除相關內容。


 
[ 行業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