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烏魯木齊水業集團各個水廠統計數據顯示,7月25日,烏魯木齊日供水量達到133萬立方米,為歷年最高。為實現夏季高峰期平穩供水,烏魯木齊水業集團近年來為解決工程性缺水做出了很大努力。烏魯木齊水業集團生產運營部副部長歐陽昌磊介紹說,自2011年至今,水業集團新修、改擴建管道、水廠,解決了烏魯木齊工程性缺水問題,日制水能力也從2011年的74萬立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150萬立方米。僅2015年,烏魯木齊實施的供排水項目就有24個。
“缺水大戶”今年供水平穩
往年一到供水高峰期就遭遇“水荒”的小區,今年情況如何?
“再不用半夜起床接水了。”家住高新區(新市區)喀什東路富裕新城小區的任天祥說起今年的“水情”就翹起大拇指。71歲的任天祥在該小區居住十余年,他記得自2012年始,每到夏季,小區居民就為停水鬧心。“3樓以上到半夜以后才有點兒水,為了接水,我天天半夜起床。”任天祥說。
“城北供水工程通水后,高新區(新市區)居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每日輸送9萬立方米的水量,保障了供水量,供水矛盾迎刃而解。”高新區(新市區)供水公司黨支部副書記朱傳芳說。
以往每年從5月份開始,在喀什東路的輪胎廠家屬院、富裕新城小區、五建家屬院以及鯉魚山路的山水華庭小區、百商太陽城小區、四平路的萬泰新城小區等小區就會出現用水緊張的現象。
“我們這個區是用水大戶,去年就用了6600多萬立方米,在烏市是需水量最大的,也是供水矛盾最突出的。每年為了停水的事情真是操碎了心。今年第一次出現大逆轉。”朱傳芳說。
同樣處于城市供水管網末端的經開區(頭屯河區),工業用水占日常用水的60%以上,今年未遇“水荒”。
水廠管道齊發力
說起供水,烏市城市源水供應最前沿的大西溝水庫正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既要給下游提供足夠的供水量,又要防止水量過大發生汛情。”大西溝水庫管理站黨支部副書記、副站長石俊峰說。為此,工作人員24小時監測汛情,不間斷巡邏水庫。
與水庫同時發力的還有烏魯木齊水業集團的7座水廠:柴窩堡水廠、西山水廠、甘河子水廠、石墩子山水廠、紅雁池水廠、甘泉堡水廠、三屯碑水廠,它們承擔著烏市主要的生活、工業、綠化用水,在高峰供水期更是“滿負荷連軸轉”。
石墩子山水廠副書記張琦說:“一到夏季供水高峰期,保障設備安全運行是最重要的。”石墩子山水廠日制水量28萬方,是新疆最大的地表水廠,也是烏魯木齊供水主力,主要向天山區、沙區的居民供水。為了保障高峰期供水,水廠從半年前就要著手進行設備維修和保養。
此外,供水高峰期,例行的巡檢要提高頻率,以應對突發事件。石墩子山水廠從2小時巡檢一次改為1小時巡檢一次,每次巡檢時間約40分鐘,僅巡檢的人員就增加了50%,人力問題怎么解決呢?
“增加工作量。比如說本來兩個人的工作,現在一個人干,其他人用來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和維護。供水高峰期全部取消休假。”張琦說。不僅如此,由于日制水量增加,水處理物質也成倍增加,僅混凝劑每天就要用掉2噸左右。
“夏天水濁度大,處在供水前端的人可能會覺得自來水的味道很大,就是混凝劑的味道。”南郊凈水廠項目總監王海燕說。今年5月1日,南郊凈水廠開始投入運行,日制水5萬立方米,從6月20日開始,日制水增加到18萬立方米左右,保障了倉房溝路、錢塘江路等地供水,大大緩解了高峰期供水緊張形勢。
與此同時,城北新區供水管道工程完成,成為今年高新區(新市區)供水的主力管道,這條長23.7公里的管道歷時兩年修完,為今年夏季高峰期供水助力。
搶修中心是“及時雨”
夏季供水高峰期是供水管網“壓力”最大的時候,也是搶修工人最忙的時候。連續多天奮戰在搶修一線的搶修工人們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整個供水高峰期,搶修中心的工作人員都在各個爆管現場忙碌。
“今年爆管率比往年高出很多,平均每月70起爆管,有時甚至高達90余起。我們9名搶修工人都是連軸轉。有的地方可以機械操作,稍微輕松些,而有的地方只能靠人工開挖。”水業集團應急搶修中心黨支部書記柳絮說起這些又是心疼又是自豪,“即使這么少的人力,我們還是保障了全市的供水管道暢通,我們要求維修工人城區內半個小時抵達爆管地點,及時率達100%。” 來源:亞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