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坊七巷神奇的排水本領 雨水乖乖“聽話”
每塊青石磚都是“微型水庫”
為了領略三坊七巷神奇的排水本領,昨日下午,記者來到三坊七巷的青石路上。雖然是古時常見的青石板,但這里的青石板間有明顯間隙,高低起伏,板與板之間存在空隙,以便雨水漏入。道路旁還有幾處利用地形建的凹地,組成滲水渠。雨水通過青石板路面被收集到滲水渠儲存,同時也能保證盡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滲。
在三坊七巷一間舊宅內,記者看到了一個鋪青磚的長方形露天天井,青磚造型很特別,上大下小呈坡狀,同時具有吸水性,每塊磚就像一個“微型水庫”。家住這里的老人告訴記者,降水時,雨水首先順地面坡度流入四周的石槽明溝,若遇臺階或建筑物,雨水會通過青磚和縫隙流入地下。遇到大雨或連續降雨時,多余的雨水便會借建筑物的走勢流入家中的水井和池塘中。
排水三寶:天井、溝渠和內河
“老建筑的排水功能好,主要歸功于天井、溝渠、內河這三個法寶。”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有限公司的相關專家道出了三坊七巷滴、滲、排的老工藝及至今依然可以自然滲透的奧秘。
“天井是舊時院落必不可少的空間,除了眾所周知的采光作用,天井還是排水利器。”專家介紹,通常天井下方不設地漏設施,所以用于鋪設天井下方地面的石材就較為稀疏,一旦下雨,雨水就會沿著石板的縫隙自然滲透到地下,再通過地下徑流排入附近河道,保證了院落內部大雨時不過度積水。“林覺民、冰心故居中這一特點就十分明顯,天井下方的石板縫隙很大,肉眼可見其下。”
古建筑的坡屋面、檐溝自然形成了的天然雨水收集系統,引導雨水流入放置在庭院中的水缸,水缸中積存的雨水可用于觀賞養殖、應急防火。
除此之外,一些大戶人家還會選擇在天井正下方挖一個槽,槽旁以石頭砌起,一旦大雨傾盆,石槽就可先將雨水儲存起來,日后再慢慢將水向地下排出,以防內澇。據了解,整個三坊七巷中,只有劉冠雄故居中設有一處地漏,為民國時期改造修建后加設,其余建筑均采用雨水自然滲透的方法。
三坊七巷巷道地下還暗藏著不少水溝,橫向排列的石板覆于其上,雨水從石板間縫隙留下,再通過水溝排向內河。“不只三坊七巷,老福州的不少道路下都有這種水溝,水溝不似現今細窄的下水管道,反而空間很大,甚至能容下一個小孩。”專家告訴記者,在三坊七巷的安民巷中,這樣的水溝顯而易見,連人都能鉆進,泄洪更不是問題。
天井和溝渠的功力再大,福州交錯縱橫的內河網絡才是排洪、泄洪的最終歸宿。歷史上三坊七巷周邊河網密布,曾有“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景觀。每當下雨時,各個庭院內明溝和暗溝的水就流入縱橫交織的溝道支線和干線,最后流入內河。“河網水系形成了天然的排放雨水的‘毛細血管’系統,相當于預留了足夠的雨水排放通道,保證了雨水的順暢排放。所以,保護和重建內河對城市排水能起到極好的作用。”專家說。
讓坊巷排水智慧古為今用
作為福州建設海綿城市的“標兵”,三坊七巷內滿滿的古人智慧也讓如今的城市建設者大加贊賞,在打造海綿城市時,沿襲古訓,尊重和保護自然成了重要課題。
“海綿城市就是盡可能通過保護、修復、建設,使城市的開發建設模擬自然的雨水徑流的狀態,減小對自然的影響。”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三坊七巷的青石地面、池塘、下凹庭院、天井等雨水自滲系統給了他們很多啟示,在對內河水體、雨水花園、屋頂綠化、透水地面、雨水收集等系統進行建設的同時,植被、濕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復同樣重要。
這名負責人表示,針對三坊七巷天然“海綿區塊”的保護也刻不容緩,“文物保護專家指出,要控制新建地下室的區域、面積,否則可能影響雨水的自然滲透”。 來源:福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