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17日,技術人員在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紅旗組架設鉆井設備。(三亞新聞網記者 沙曉峰 攝)
![]() |
6月17日,技術人員在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紅旗組架設鉆井設備。(三亞新聞網記者 沙曉峰 攝)
南海網三亞6月17日消息(南海網、三亞新聞網記者 沙曉峰)“打井隊來了,村里就要來水了。”6月17日上午11時許,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紅旗組突然沸騰了,看到卡車拉著鉆井設備來到村里,許多村民們開心得奔走相告。當日,記者從三亞市相關部門獲悉,連日來,三亞水庫蓄水量劇降,2萬余畝農作物受旱,為此省地質部門派出專家來到三亞施行打井方案,計劃將打100口,而第一批將先打出20口深水井,為當地進行有效供水。
打井隊進村第一批將打出20口深水井
17日上午11時許,南海網、三亞新聞網記者在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紅旗組看到,當卡車拉著鉆井設備來到村里駛到村口時,引來了許多當地村民的圍觀。“這下好了,很快就有水了。”看到這些大型的打井設備來到村里,當地的村民激動地拉著技術人員的手。
“我們今天一共組織了6臺鉆井設備,其中在博后村有2臺,同時在荔枝溝區域有4臺。”當日,據海南省環境地質勘察院總工程師李海林介紹,根據省地質局的統一安排,他們組織了15位專家,從15日開始,對三亞的干旱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隨后一邊將情況上報,一邊組織力量施工。當天他們一共安裝了6臺鉆井,在紅旗組的這兩臺深井鉆機將計劃打200米深,預計每天的出水量為100噸至200噸,而荔枝溝那邊可以還要大些,預計每天的出水量達200—500噸。
據李海林介紹,根據他們對三亞海棠區、吉陽區、天涯區、崖州區及育才生態自然保護區的水文調查,部分區域的地下水資源都較為豐富,為現場打井抗旱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目前,已經確實了具體的鉆井位置了。“今天確定的這個點,水量可能不是太大。但是有水可用,且匯水面積有一定的保障。”說到專業方面的問題,李海林很有信心。
“我們先期將打20口深水井,計劃將打100口井。”當日,據來到現場的省抗旱打井副總指揮、海南省環境地質勘察院院長林雄介紹,省地質部門擁有專業的機械設備、技術和工藝方法等,只需要10天至15天的時間就能打好一口深水井,為當地進行有效供水。當這100口井全部出水時,就可以有效緩解目前三亞供水緊張的局面。
三亞旱情嚴峻2萬余畝農作物受旱
6月15日,三亞市抗旱工作會議上,相關部門通報的旱情數據依舊嚴峻:2015年1月1日至6月14日,三亞平均降水量90.8毫米,比歷史同期偏少309.2毫米。全市水庫蓄水量16551萬噸,占正常庫容28.4%,有效蓄水量10033萬噸,蓄水量相比去年同期減少6437萬噸。目前,城市供水原水水庫蓄水量急劇下降,城市供水形勢嚴峻。三亞各區48660人飲水受影響,農作物受旱面積23532畝,其中輕旱16510畝,重旱5512畝,干枯1510畝。
而就在此前,副省長何西慶到三亞檢查指導抗旱工作時表示,省政府將全力支持三亞抗旱工作,安排專項資金從財力上支持;選派技術能力強的專業打井隊和人工增雨作業小組從技術層面支持;協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報導水庫調水至三亞市赤田水庫,預計20日即可完成相關工作并開始調水。隨后,三亞市副市長、市三防指揮長李勁松將各項抗旱工作職責落實到位,責任到人。
抗旱,三亞在行動
6月15日,在三亞市抗旱工作會議上,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張琦強調,抗旱的核心是解決人民群眾的飲水問題,要將更多目光放到“解決好三亞工程性缺水問題”上,從長計議為全市人民謀福祉。
連日來,針對旱情進一步蔓延,三亞緊急撥付2000萬元,對出現飲水困難的2萬多人進行打井補貼,同時采取為缺水群眾送水、跨區域調水、增加水庫蓄水、做好人工增雨作業等措施緩解旱情。在農業方面,加大常年蔬菜基地抗旱投入,推廣節水技術,鼓勵農民種植耐旱的花生、地瓜等,確保大旱之年農民收入不減少;針對用水大戶旅游景點、景區、酒店等企業,適當減少澆花澆水量,調低用水量;而三亞市政方面,減少路面灑水次數,加大利用中水澆花澆草等。
為此,三亞在全市范圍啟動了城市供水三級應急響應,并協調各區、各職能部門全力開展城市供水、原水調度、應急送水、節水宣傳等相關抗旱工作。當前,三亞抗旱工作在各區、各有關職能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強化措施、落實責任,取得了一定成效。來源: 南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