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前,一場強震,平均海拔4200米的玉樹成了北京的牽掛,一批又一批北京援建者登上高原,重建玉樹。如今,更加美麗,更加現代的新玉樹重新綻放在高原之上,現代化供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4橫15縱”的市政路網……新玉樹城中,到處凝結著來自北京的智慧和心血。
玉樹結古鎮扎西科河東側,有一棟小白樓,這是鎮上惟一的供水廠。中控室里,27歲的尕桑文德瞪大眼睛,盯著對面墻上的遠程監控系統,他身旁,幾名技術人員忙碌地操縱著電腦。
地震的時候,尕桑文德是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對供水系統一無所知,如今,他已是這座現代化供水廠的副廠長。
“這全靠我的北京師父。”尕桑文德說著,眼中滿是感激。“北京師父”叫邱志嶺,來自北京市政集團四公司。地震后,他進駐玉樹參與援建,一待就五年。
地震前,玉樹人吃水,靠打井抽水,很少有人接觸過自動化供水系統。邱志嶺和來自北京的專家們在這里建起了現代化的供水系統,為玉樹人送來了甘甜的自來水。
面對幾乎是一張白紙的“尕桑文德們”,邱志嶺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運營供水系統,光是掌握電動閥門的開關控制調試,邱志嶺前前后后就教了5遍。
經過三年多的跟蹤培訓,尕桑文德出師了。如今,他每天駕輕就熟地巡查供水管網,一旦發現水泵、閥門、電流等出現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維修排險。供水廠也完全實現了“本地化運營”,20多名玉樹技術工人已可以獨立保障城中供水。
目前,這座國內海拔最高的供水廠日供水量3萬噸,能解決10萬居民吃水問題,未來可達到日供水能力4.5萬噸、15萬人的供水規模。
五年來,北京自來水、排水、熱力、環衛、市政路橋、公交等集團先后派出四批36人次市政專家,來到玉樹參與重建,近160名玉樹市政運營骨干進京培訓。北京智慧使玉樹的市政系統得以全面升級。
玉樹處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屏障,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
結古鎮的東面有一個山坡,那里是北京援建的垃圾填埋場。這里沒有臭氣熏天、蚊蠅亂飛,防滲防曬膜猶如巨大的被子,將每天運來的城市垃圾分層蓋嚴。“等到了10年填埋年限,填埋場上會覆蓋一層黃土,植樹種草,再給玉樹增一片綠草青山!”北京市政路橋集團玉樹援建工程指揮部副指揮薛二平憧憬著。
距離垃圾填埋場600米的地方,由北京援建的玉樹第一座、也是國內海拔最高的污水處理廠有序運行著,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瀝液通過管線進入污水廠處理,經過脫水的污泥還會再運回到垃圾場進行填埋。
市政系統的升級,給玉樹居民帶來了全新的生活。下雨后,路面不再泥濘,因為玉樹有了全新的排水管網;城里變干凈了,居民露天如廁的陋習正在改變,這全是污水處理系統的功勞;玉樹居民還用上了燃氣,吃上了自來水……“我們的玉樹變成了現代化的城市了。”玉樹當地干部感慨地說。
延續這種改變,不能僅靠輸送物資和技術,北京還送來了先進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為玉樹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人才。
北京科技職業學校的陶云明是從教21年的“老職教”,來玉樹前雖然想到過困難,可還是被玉樹州職業技術學校的現狀驚到了。學校里沒有宿管中心,學生宿舍樓臟得邁不開腳;援建單位送來的專業實訓器材被束之高閣,實訓樓成了倉庫;課表上有英語課,可全校竟沒有專職的英語教師……
陶云明忍受著高原反應,迅速展開工作,他和孩子們一起清掃校園;四處攬才,為學生們補充師資;他把自己21年的職業教育經驗傾囊相授,一點一點地改變著學校的面貌。
不到四個月,學生宿舍整潔了,汽修、服裝、機電、藏醫藥等實訓教室開門授課;高薪聘來的英語老師也走上講臺……陶云明并沒停下腳步,他把北京的校企合作機制引進玉樹,為學生打造“訂單班”。目前,已經有15家用人單位和學校合作,為學生們提供實習和就業直通車。
在玉樹州人民醫院,來自北京兒童醫院的葛文彤挨個檢查科室工作,他正在幫助這座醫院通過國家二級醫院的評審;在海拔4500米的玉樹治多縣,47歲的“援青干部”王長遠將慰問金送到貧困牧民手上;在玉樹州州委組織部掛職的張健姝剛剛吸完氧氣,開始給當地黨支部書記們上培訓課……
雖然四五月是玉樹含氧量最低的月份,只有北京的40%,但來自北京的援建者們依舊忘我地工作,讓玉樹更美麗是他們共同的心愿。
數字援建
對口支援資金11.22億元
北京負責玉樹州6個市縣的援建工作。“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共安排資金11.22億元,實施了民生、產業和智力支援項目190個。為促進玉樹自我“造血”功能,北京市累計投入智力支援資金8350萬元,培訓玉樹州黨政干部、技術人員等超過兩萬人次。2015年,北京計劃援助玉樹資金2.69億元,計劃實施新建續建對口支援項目88項,并將進一步加大對當地人才支援的力度。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