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巷48號院原本是鞋帽公司家屬院,住著55戶居民,因為小區建成時間已久,內部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出現“內傷”,致使前段時間小區里鬧起了“水荒”。連續停水五天,可聽說要想恢復供水就得更換供水管道,費用需要全體居民均攤,大家打起了退堂鼓,寧愿提水過日子也不愿自掏腰包。得知居民沒水用,社區和街道辦急了,出資找來工程隊連夜為供水管網“療傷”,第二天凌晨小區恢復了供水。
“家里連著停水5天,只能到小區大門口接水,每天提著水壺水桶樓上樓下四五趟,太折磨人了。”說起前幾天停水的日子,居民張阿姨不停地搖頭。停水以后物業公司找來專業管道工人檢查,對方說管道老化,無法正常加壓供水,想要徹底解決問題就得重新更換管道。“那就趕緊換吧!”維修人員的建議得到居民們異口同聲的認同,可是說到費用問題時,大家又產生了分歧。小區物業和鞋帽公司要求居民平攤費用,但居民認為單位應該承擔,讓個人掏腰包不可行。沒人愿意出錢,修水管的事就擱置了下來。
后來,開通巷社區得知48號院的情況后,社區主任王玉梅立即將情況上報給柏樹林街道辦事處,請來專業維修人員進入小區查找停水原因。開挖路面,更換管道,維修供水設施,工作人員連續施工7個小時,終于在第二天凌晨完成管道更換工程,55戶居民家恢復了供水。“小區里住著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要是再不來水,生活都不知道該怎么過了。”居民陳大爺說,現在社區出面又出錢又出力,確實解決了大家的生活難題。
“老舊小區不比有專業物管公司的商業小區,大多沒有大修基金,要是遇上水、電、煤氣需要出資維修的事,就得居民集資,但是每次都讓大家掏錢,一些上了年紀的居民都不太情愿,甚至還很不理解。”王玉梅說,為了保證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社區必須第一時間出面協調,出錢出力也是常有的事。記者龔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