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的非居民生活用戶要為自己排放的污水承擔更多的責任了。日前,記者從蕭山區物價局了解到,經區政府批準,從今年8月1日起,我區將執行新的非居民污水處理費標準。
根據新的污水處理費標準,不同行業用戶的污水處理費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污水處理費從現行的每立方米1.5元至2.2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元至4.1元不等。
新標準采取了“差別化政策”
在本輪非居民污水處理費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區物價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前期的充分調研,并赴周邊縣市實地考察學習,開展成本監審、召開調價座談會等一系列程序,在廣泛聽取了部分排水用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相關部門的意見建議后,制定出臺了污水處理新收費標準。
此次污水處理費新標準采取“差別化政策”,把非居民污水分為工業和非工業二大類,其中工業污水又細分為一般工業和高污染工業二小類,高污染工業中又設置印染企業和其他高污染企業二檔標準。
在本次價格調整中,以化工、制革、電鍍、制藥等為代表的重污染企業“首當其沖”,調整幅度最大,基準價由原來的每立方米2.2元調整到現在的4.1元,提高幅度達90%。印染企業在COD值入網標準由500mg/L提高至200mg/L的基礎上,基準價由每立方米2.2元提高至2.9元。
“非工業和一般工業污水處理費適當調整,高污染工業拉大差距。”區物價局介紹,新的非居民污水處理費標準突出了高污染高收費的原則,通過簡化污水處理費分類,完善分類分檔及多因子計收工業污水處理費的辦法,對印染和化工等其他高污染企業分檔計價,并提高了按COD值、氨氮值分檔計價的標準,在多因子收費中增加對酸堿度(pH值)濃度檢測收費。
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誰污染誰付費,按用戶排放污水的污染程度分類、分檔計價收費,這才是公平負擔。”區物價局表示,按照“多排放、多付費”的原則,非居民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的調整是大勢所趨,特別是提高重污染企業污水處理費,這不僅是“五水共治”中治污水的有力抓手,也是通過價格杠桿,發揮價格倒逼機制,進一步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有效手段。
據了解,隨著我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污水治理的建設力度和規模也逐年加大。目前,我區污水處理能力達52萬噸/日,已并入區級主干網的涉污企業有近600家。隨著污水處理運行成本大幅增加,此次價格調整旨在適當補償成本,維持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
污水處理費調整后,意味著一些企業的污水費將付得更多,這可以讓很多企業提高節能減排的意識,自覺采取行動節約用水,特別是污染嚴重的企業更會注意采取節能減排的措施。